精读|《人生十二法则》法则四:和昨天的自己比,不和今天的别人比

法则四:战胜内心的批评家-和昨天的自己比,不和今天的别人比

Compare yourself to who you are yesterday, not to who someone else is today.

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是,无论你做什么,哪怕你最擅长的事情,这个世界上总有人可以碾压你!

那么,需不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标杆呢?

我觉得这是个平衡的问题,如果你没有了外部的标杆,你就不知道现在处在哪个位置,也没有了具体的目标;但你过度关注外界比你强的人,你会被无形的压力压垮。

在教育小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无意中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总有一个神奇的存在——别人家的XXX。

有时我开玩笑说,孩子可能迫于你的淫威,不敢顶嘴,要是敢顶嘴,只要来一句:别人家的爸爸住别墅开奔驰,你怎么只能天天共享单车,你怎么不比?

一句话可以把你的牙,噎肚子里!

因此,很多心理学家就开始建议,不要和别人比,和自己的昨天比就好。

每天,比自己的昨天更好一些就够了!

不过,这样可能滑向另一个极端。

变得彻底的佛系了,因为,总有人比你更好,那这么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和工作,有啥意思呢?!于是变得什么都满不在乎,随波逐流。

书中有一句话,深以为然。

标准是必要的,没有标准会让人失去方向和目标。

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外部标准,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时,更多的是开始和自己的过去对比。

如果你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有多愚蠢,说明这一年你没学到什么东西。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果要和自己的过去进行对比,参透自我的成长,我们必须要能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甚至是哲学层面的问题,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

我是谁?

什么对我有价值?

什么事令我快乐?

我对伴侣付出到什么程度会开始怨恨?

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

我能迫使自己努力工作到什么程度?

我需要多少奖励来弥补忍辱负重的委屈?

………………………………

作者使用了类似和内在小孩对话的手法(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法)来反思我们的过去,和心理深处的一些障碍。

简单点说,就是理清楚我是谁?我有什么天赋?有什么心魔?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要放弃什么?要追求什么?

追求什么,决定看见什么!

这里作者用丹尼尔·西蒙斯最著名的研究实验——“看不见的大猩猩”来说明,当我们专注于某些事物时,我们就会看见我们专注的那些事物,而看不见周围的变化。

这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明一个事情,当你面临各种扑面而来的事情时,集中在你真正所追求的事物上,这样,一些琐事会被大脑忽略掉,也就是“看不见”。这样,你会更容易达成你的目标,而不受干扰。

集中注意力,关注你的物理和心理环境,注意那些一直困扰你,但你又有能力和意愿改变的东西。

简单的理一理,所谓的不要和别人比,不是没有外界标准,而是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况,比如内心的渴望、自己的天赋、拥有的信仰等,来决定自己要追求什么。在这个过程中,着眼未来,专注当下,和自己的过去进行对比,日拱一卒,每日精进。

说实话,作者的思路切换有点快,有时感觉飘得比较远,下面这句话是这个章节收尾的总结陈词。

生活的不顺或许不是因为生活本身,而是源自我们的无知。

最开始没太明白,这个和自己比较的关联在哪里。

后来想想,这里“我们的无知”,可能更多的是指我们对自己的无知,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了解自己的天赋,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所以会以外界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读|《人生十二法则》法则四:和昨天的自己比,不和今天的别人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