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一直围绕产品报价着手分析Made in china已陷入价格战泥潭的事实,按经济学原理来说,报价和成本没有任何关系,价格是由供需决定的。事实上,从来都不是成本决定价格,而是价格决定成本。地价高是高房价决定的,如果房价在跌,哪个开发商还愿意高价拿地呢?
在被服务者的角度,高价是一种对服务和品质筛选的壁垒。比如,高铁一等座,飞机头等舱,星巴克咖啡3块钱成本卖35块,他提供的不是咖啡豆加水,而是一个高效能的空间,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没有任何人打扰的白噪音环境。
无论是展会还是电商平台,或者对服务者或者被服务者,对供应商还是客户都是有附加功能价值的,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价格。如果价格战是市场常态,我们就该另辟战场:大家都要买空调,格里和小米面对的客户群体不一样,有些人从来都没考虑过买格力空调。为什么?拼多多的火爆就是一个证明,内销消费观念和能力决定了他们购买产品的第一考虑因素就是价格,九块九包邮买假货。
对员工管理来说: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些公司,一直低于市价招人,招来的人一起吃大锅饭,高技能员工就会离开,这个公司机制和企业文化就是筛子,留下的低能力员工的筛子。如果以人力市价的1.5—2倍招人,同时辅以严格的考核和淘汰制度,不断换血的机制,留下的就都是高技能员工。入职之后,再提供管理制度和激励方法让他不断的向高维度的职业阶梯上奋斗,甚至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的可能。
依乔布斯所说,以他和几位创始人的资质是无法应聘到目前的苹果公司的。阿里巴巴,亚马逊,苹果这些公司的筛选制度现在是做的多么厉害了。
对客户来说:
如果工厂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就没有精力开发到真正为性能和服务买单的客户。那么也需要一个筛子,用亏损价格吸引过来的客户,一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另一个更低的价格吸引走,而且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想买空调,为什么我会选择7000块的格力,而不选择2000块的小米?格力卖给别人的价格一定会被别人高,为什么?为什么很多人永远不会选择格力?为什么永远不会选择在阿里巴巴国际站?
对供应商来说:
拼多多工厂,面对的客户群体就不一样,贸易商做出口,需要提供高品质货源,而他对品质毫无要求,因为整体适应了低价的品控,且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很多工厂的企业文化就这样:将复杂的签样改成简单的大货,将真材实料换成偷工减料的零部件,将优质配件换成劣质垃圾,这就是供应商一味打价格战的后果。
我们如果跳过经销商直接联系沃尔玛?零售价150块,说我是工厂出厂价140卖给你,你是沃尔玛会接受吗?所以这里我想到的是客户不会给小工厂其他大型工厂的报价。如果直面终端消费群体,报价依然变化不大,你所提供的服务就值这么多钱。纵使与大型工厂所提供的产品是完全一样的,对交期和品质的把控,报价时间、服务的响应速度,验货配合度等因素才是额外的价值点。
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只要你的产品、服务和以前还是一样的,那不管你做的是什么平台?都一定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因为根本没有办法赋予产品额外的价值。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更低的价格做同样的产品去抢洪先生的客户,为什么抢不过来?第一是信任问题,第二品质和交期以及货款安全都没有保障,品质把控方式、交期拖延程度、验货通过率,都是决定报价的基础,这么看价格并不是最重要的。
如同我们对小王的分析,他接不到单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搞定工厂的能力不行?产品质量不行,而是我们对觉得他不靠谱。
所以现在应该怎么做?
如果以综合毛利率5%的爆款价格展会接单,目的是让客户体验一下我们的服务、品控、交期、配合度,验货接待以及付款方式。达成双方的交易磨合,再匹配相应需求的产品开发,用这样的方式来不断接近对方心中真正要的需求。
这么做的目的是拓展业务量,要业务广撒网,从大量的询盘中建立筛选机制,筛选那种真正优质的看重性能和服务的高品质客户,避免陷入价格战。另一方面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服务品质,将工厂配合度,产品的质量和交期的控制力形成制度,执行到位。
一方面筛员工,一方面筛工厂,一方面筛客户,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建立机制淘汰和企业文化的平台漏斗,在这个漏斗上筛出认同这个价值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