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浪费时间的行为,每天影响你35000次

前天从外面回到办公室,正好听到同事讲什么“那个男孩不是他的儿子,小孩都五年级了”,立刻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谁啊谁啊”,然后同事就滔滔不绝跟我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还一起感慨半天。

结果那个时间段计划完成的任务又泡汤了!!

为什么在听到八卦消息的时候,会想都不用想就决定去听,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呢?

坐定认真想想,这样不经思考就决定的事情似乎很多:看到一群人聚在一起就想看看怎么回事,有同事来讲八卦立刻竖起耳朵倾听,看到打折脚步就迈进店,没事的时候就把手机拿起了刷刷......

怎么这么多不经思考的决定呢?这些事情都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前两天看了《让你的时间多出一倍》这本书,才发现,原来不经意间决定的事情比想象的要多得多。

一项研究显示,你每天至少要做35000次决定......你做的所有决定中有99.74%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的无意识决定......影响这些决定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你的习惯、信仰、欲望、目标、害怕的东西等。你的大脑会“自动”选择和你在这些方面的偏好最契合的选项。

无意识决定意味着大脑的自动驾驶。

大脑自动驾驶虽然为我们节省了精力,但是很多无意识的决定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比如加入八卦聊天的阵营,比如当看热闹的围观者,比如闲下来就拿起手机.......

这样浪费的时间还挺多,怎么做才能减少这样的时间浪费呢?既然大脑是无意识的做决定,那我们是否可以提前设定标准来让大脑根据标准做决定呢?这样既节省精力,又减少时间的浪费,还能做出好决定。

必须可以!

只要提前给自己的大脑建立时间过滤原则就可以了。

早在2500多年前就有人尝试过了。

有一天,著名的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位弟子跑过来对苏格拉底说:“老师,你想知道我刚刚听到的关于狄奥根尼的消息吗?”

苏格拉底说告诉我这件事情之前,先接受我的“三重过滤测试”:

你百分百确定你要告诉我的事情是真的吗?

你要跟我讲的事情是一件好事吗?

你给我讲的这件事,我知道了之后会对我有什么帮助吗?

弟子不说话了。

苏格拉底最后说:“如果你想告诉我一件事,这件事既不是一件好事,可能还不是真的,而且对我也没什么用,那你为什么要跟我讲,我又为什么还要听你说呢?”

通过这段智慧的对话,我们看出建立过滤机制有多么的重要。

给自己的大脑建立时间过滤原则,就不会什么事情都关注了,更不会无端的浪费很多不应该浪费的时间。但是如果任由大脑自动驾驶,可能浪费了都不自知。

如何给自己的大脑建立过滤机制呢?作者给出了他的时间过滤原则,可以参考一下。

我尤其关注的几点是:1金钱上的回报;2需要时间的长短及可行性3是否有利于职业发展;我是否对它感兴趣甚至充满激情。

根据作者的过滤原则,我们在确定自己的过滤原则的时候,基于价值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关联度,即这件事情与你是否相关,10分的相关度可以打几分。如果低于6分基本就可以忽略了。

2.收益值。做这件事情你可以得到的收益是什么,这个收益可以是健康、认知、精神、金钱等诸多方面。

3.影响度。这可以从影响的范围和影响的时长两个维度考虑。

4.价值感。这件事情做完会有价值感,还是会觉得后悔。

5.兴趣度。对这件事情感兴趣吗?

每个人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考虑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最后制定的原则也是不一样的,关键是适合自己,能够帮自己过滤掉很多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

比如我自己,以前我为了避免自己过多关心不该关心的事情,我经常会问问自己:这件事情跟你有关吗?

就这简单的一句话,帮助我过滤到很多不该关注的事情。这次看到作者的过滤原则,我又进行了优化,现在我的过滤原则变成了这样子:

这事跟我有关系吗?

这事做过后会让我有价值感还是后悔?

这事的半衰期有多长?

我们的过滤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阶段一定是有最适合你的那一个原则,或者内容不一样,或者只是排序的变化,但是它一定是最适合你当下情况的。

过滤原则可以用于工作中,也可以用于生活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设定不同的过滤原则,但是一定是简单易记的,否则那么长自己都记不住,你的过滤原则就流于形式了。

当出现一些让自己难以选择境况的时候,可以制定适合特定情况的过滤原则,这样可以更方便你做出决定。

时间过滤原则的最终目的不是节约时间,而是让你生活的更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个浪费时间的行为,每天影响你350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