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三国,带孩子拨开迷雾了解历史真实

时光荏苒,无数的历史都消失在漫漫时间长河之中。后来的人要了解之前发生过的事,只能通过读史书来了解。

史书按真实性来分类,可以分为正史、别史、杂史、野史和稗史。大部分正史是由官修的,也有少数是个人著述,如司马迁的《史记》、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欧阳修的《新五代史》等。

无论是官修还是个人著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对于史料的取舍都有自己的喜好。所谓“成王败寇”,胜利者在历史上会代表正义,失败者自然就会被记载为各种丑陋的角色。因此,正史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的真相。

“演义”据《辞海》解释:“谓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因此演义是指根据史传、融合野史经艺术加工敷演而成的一种通俗的长篇小说。像《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是历史小说,他们是选取了部分历史人物、事件,加上作者的想象,创作出全新的人物形象,属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

这些小说可读性强,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扣人心弦,流传甚广。在古代,很多人无法读书,就是听评书。现在的影视剧,经典题材多次翻拍,受众非常广。久而久之,那些枯燥的史书就被淡忘,大众都以为这些鲜活的故事就是历史了。

廖彦博是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硕士,并在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历史系取得博士学位。曾著有《一本就懂中国史》《止痛疗伤:白崇禧将军与二二八》,翻译出版《大清帝国的衰亡》《流离岁月:抗战中的中国人民》等作品。以中国近现代史为研究方向他,花在三国历史上的兴趣和时间,比本业还要多上好几倍。他一直梦想能够写一本以三国时代历史为主题的书,《被误解的三国》就是多年的研究集大成。

《被误解的三国》根据《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时间进行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真相。或许这也不是最真实的历史,但是比起小说来,要贴近很多。或许有人说,管它历史是什么样的,我高兴就好。这当然没有问题。对于正在求知的孩子们来说,这本书会让他们明白历史与想象的差别,激发他们对于历史探索的兴趣,或许会让更多的孩子走上爱历史、研究历史的道路。

“曹操到底是英雄还是奸雄?”“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吗”“夷陵之战,真有火烧连营七百里?”全书采用问答方式,将故事与历史娓娓道来。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虚构的,比如根本没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这回事儿;有张冠李戴的,比如“捉放曹”时的陈宫根本不是中牟县令,曹操逃离京城东返时,和陈宫根本就不认识,陈宫也没有担任过中牟县令一职。

为了人物更有特点,作者将历史中的人物都进行了从内而外的“化妆”。比如张飞不是个莽撞的大老粗,也不一定就是线条峥嵘、豹头环眼的黑脸大汉。要知道,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成为了后主刘婵的皇后,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说,张飞也应该是相貌堂堂的。再比如周瑜并不是心胸狭小、骄傲自满,最后被气死的怨夫形象。《三国志》中记载,他不但长相俊美、武功赫赫,为人也是气度恢弘、心胸宽阔。“既生瑜、何生亮”,是为了小说里的戏剧效果,就生生地的把周瑜扭曲成那个样子了。

最冤枉的要数曹操,他作为第一大反派,被塑造成了奸诈歹毒、嗜血成性的形象。其实历史上的曹操,他的政治才干、民间声望、军事素养、文学水平在当时都无人可比。特别是他广纳贤才,并充分信任他们,比如荀彧、许攸、张辽等,才使他成就霸业。

《被误解的三国》与其说是一本旨在表达历史真实的书,不如是一本非常好的历史启蒙教材。特别是看到历史就头大的人,读这本书可以轻松了解三国历史的脉络、主要人物和历史事件。建议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可以拿来看看,让孩子从通俗易懂的历史故事中,发现不同版本的历史,并鼓励他们去探寻背后的真相。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误解的三国,带孩子拨开迷雾了解历史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