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形成


好父母和家犹如一个有回应的容器,孩子的活力(如欲求、爱和恨)都可以在这个容器里流动,并且能得到很多回应。久而久之,容器内化到孩子心中,就构成了一个自我保护层,而回应的质量则决定了这个保护层的弹性。

婴幼儿时,孩子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感觉来,还是淹没在父母的意志与感觉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命运分界点。前者是以自己的感觉构建的自我,即真实自我(真自我);后者是以别人的感觉构建的自我,即虚假自我(假自我)。

虚假自我的形成,既可能是父母的意志太强,一贯地逼迫孩子在各方面听自己的,也可能是父母自己的世界崩塌了。他们的自我兜不住自己的情绪,于是负面情绪喷涌出来,将自己、家庭和孩子都淹没了,使得孩子尽力用自己小小的心灵去容纳、消化和处理父母的情绪,于是无暇顾及自己的感觉。一旦形成虚假自我,一个人就太容易考虑别人,本能地服从别人,从而严重地失去了自我。

一个孩子必须能将“我”的感觉展现在这个世界上,才有存在感,即“我活在这个世界上”。

养育孩子,得养育出孩子这种基本感觉。考虑别人的感受和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这完全是两码事。如果既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构建自我,又能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这是自然而然的高情商,属于比较完善的人格。但以别人的感觉为中心,就是失去自我。

养育孩子,其实最好是鼓励孩子自由选择,即尊重每个个体、每个家庭的自发性,可以鼓励和支持,但不要轻易使用惩罚措施。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我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