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读经典

什么是经典

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永远不会忘记。这差不多就是我以前对经典的最深的理解。但是读了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之后,觉得有必要把“经典”这个概念重新捋一捋了。或许你现在因为年轻还没有读过什么经典,或许你虽已经成年还没做好读经典的准备,或许你已经读了很多堪称经典的书,无论是那种情况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体验,特别是关于经典的定义,我认为是不得不读的。

图片发自App


定义1:经典是哪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提起读书,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最近读了《xxx》,觉得里面……”大都是第一次读,对于读书不多的人,涉猎不广的人,可能很少提起“重读吧”。

一个人在完全成年时首次读一部伟大作品,是一种极大的乐趣,这种乐趣跟青少年时代不同。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

鉴于此,作者将经典的定义进行了调整:

定义2: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他们对读过并喜爱他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他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他们的人,他们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同第一个定义对比,感受一下作者的良苦用心:你不必为你没有重读,甚至是未读过而感到不安,即使你要等到状态最佳的时候才捧起这本书,对你来说,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年轻时的我们,阅读给予我们未来的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纳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式,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比如我以前读《蒙田随笔》,看到他关于各类事物的认知和感受,很多都是还未经历的,给懵懂的我一种指引,提供了经验,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化成内力,提高了我对人生的理解。比如对爱情的理解,对友谊的建议和对死亡的认知等等。

当我们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那些已经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经回忆不起他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他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因此,

定义3: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他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基于这个理由,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点专门的时间用于发现以前读过的最重要的作品。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我们也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的接触也是全新的。因此,是否是“重读”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事实上可以这么说:

定义4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想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而这第4个定义似乎是如下定义的必然结果:

定义5: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他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是书。

我第一次完整读《红楼梦》是在高中,因为太厚,课本是盖不住的,为了不让老师们尴尬,还把书拆成薄本,毕业后老师们告诉我们,他们很“内疚”,让我们把书分成这样。那是觉得曹雪芹写作花了很多功夫,特别是写了这么多诗,那时觉得林黛玉很矫情,但是很多恋爱的女生就是这样,担心不被重视又接受不了太重视。那时觉得薛潘真的很坏,恨不得冲进去把他也打死,那时觉得凤姐很厉害,长大了也要像她一样,把纷繁复杂的关系理得顺顺当当。

我最近一次完整读是2015年,在印尼出差时间较长,慢慢理解了薛蟠的必然,宝钗的复杂,凤姐的不得已,有时甚至相同的情节今天就在身旁表演了一遍。后来也间或翻几章读一读。经典犹如一股清泉,涓流不息。

定义6: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而第6个定义则隐含如下更复杂的表述:

7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他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文明,背后拖着他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

我们不难想象,一本书成为经典之路。定会有很多人进行注释,解读,有些甚至使得衍生品都成为了经典。

鉴于此,读经典一定要读第一手文本,任何精简,转述,评论和其他解释都尽量避免。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书的书,所说的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然而我们的学校却倾尽全力要让学生相信恰恰相反的事情。这里广泛存在着一种价值逆转,他意味着导言、批评资料和书目像烟幕那样,被用来遮蔽文本在没有中间人的情况下必须说和只能说的东西----而中间人总是宣称他们知道得比文本自身还多。

图片发自App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下结论:

定义8: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

一部经典不一定要教导我们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在一部经典作品中发现我们已知道或总以为我们已知道的东西,却没有料到我们所知道的是那个经典文本首先说出来的。这种发现同时也是非常令人满足的意外,例如当我们弄清楚一个想法的来源,或她与某个文本的联系,或谁先说了,我们总会有这种感觉。

因此,我们又可以得到如下定义:

定义9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他们,我们就越觉得他们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

我有过这样的体验,刚开始看到“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觉得这里面有种特别的感伤,很多情景都配得上,琢磨很多遍之后,有次偶然看到了原文,还附带了这首诗的简介,顿时对苏轼素然起敬。这两天金店被七夕洗劫一空,我翻出来这首诗,同老婆一起品味了一番。

当然,发生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一部经典作品的文本“起到”一部经典作品的作用,即是说,他与读者建立一种个人关系。出于职责或敬意读经典作品是没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读他们。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即将成为“你的”书的书。

卡尔维诺认识一位出色的艺术史专家,一个极其博识的人,在他读过的所有著作中,他最喜欢《匹克威克外传》,他在任何讨论中个,都会引用狄更斯这本书的片断,并把他生命中每一个事件与匹克威克的生平联系起来。渐渐地,他本人,宇宙及基本原理,都在一种完全认同的过程中,以《匹克威克外传》的面目呈现。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们就会形成对一部经典作品的想法,它既令人仰止又要求极高:

定义10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个名称,它用于形容任何一本表现整个宇宙的书,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

我正在寻找这么样一本书,我知道属于我的“经典”在那里静静等我,我还需要磨砺才能触及他,我想到那时,一定会“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但是一部经典作品也同样可以建立一种不是认同而是反对或对立的强有力关系。因此,更进一步:

定义11 :“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他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他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

一部经典作品的特别之处,也许仅仅是我们从一部在文化延续性中有自己的位置的、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作品那里所感到的某种共鸣。我们可以说:

定义12 :一部经典作品是一部早于其他经典作品的作品;但是那些先读过其他经典作品的人,一下子就认出它在众多经典作品的系谱中的位置。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在想,我是不是只读经典就行了呢?卡尔维诺明确回答:不是的。阅读经典作品,你得确定自己是从哪一个“位置”阅读的,否则无论是读者或文本都会很容易飘进无始无终的迷雾里。因此,我们可以说,从阅读经典中获得最大益处的人,往往是那种善于交替阅读经典的大量标准化的当代材料的人。而这并不一定要预先假定某个拥有和谐的内心平静:他也可能是某种不耐烦的,神经兮兮的性情的结果,某个永远都感到恼怒和不满足的人的结果。大概最理想的办法,是把现在当做我们崇外的噪音来听。而我们继续追随经典作品的话语,它明白而清晰地回响在我们的房间里。因此,我们应该加上:

定义13: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把现在的噪音调成一种背景轻音,而这种背景轻音对经典作品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

定义14: 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哪怕与它格格不入的现在占统治地位,它也坚持至少成为一种背景噪音。

看到这里你已经跃跃欲试,想立即开始找一本经典来读了,这就对了。

怎样读经典

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是:该怎么读经典?

第一,立即开始读经典。很多人觉得现在这么多经典,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读。纠结半天然后还是安心地去刷剧了。我想每个人家里都会有几本经典或堪称经典的书,没错,就从他们开始。读起来再说,读起来之后你就会找到你喜欢的,你熟悉的。

第二,最好有人指点,如果能碰到名师,则幸莫大焉。现在有了网络这个利器,名师就在你身边。读《红楼梦》你可以先听一听《蒋勋说红楼梦》,多读几遍后,你在看看刘心武他们的一些书和文章。得到何帆的《读书俱乐部》专栏是个值得珍藏的专栏,这个如何读经典就是从这里学来的。可能我不是北大毕业的,不喜欢他冠一个“北大的xxx”名,我觉得直接甩出《何帆读书俱乐部》,就已足够。

第三,读经典,要带着问题去读,否则读不出名堂,过目就忘。这个刚开始可能比较难,但是经典有别于普通小说,读书的姿势自然不能太舒适。实在没有什么问题的话,就从思考为什么她能成为经典开始。你能找到他们成为经典几个具体的例子也算是一见如故了。

第四,群读。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一个故事或说法的真相,以及各种人对他们的评价。这一点似乎和前面只读文本有些矛盾,一些经典离我们时代久远了些,单独读这些文本是比较难理解的。看看同时代的人是怎么理解的,或者当时的习惯是怎么样的,对你大有裨益。小王子说,“有一天,我看见太阳落下了四十四次”,而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在44岁那年,坚持要求为祖国执行任务,起飞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这时,你再读到这里的时候,是不是对这个“四十四”的感情复杂起来了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为什么要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