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唐文宗时期,部分朝臣同宦官集团之间爆发了一场争斗,由阴谋的刺杀,转变为了血腥的屠戮,受株连者上千人,史称“甘露之变”。
01
自唐德宗时期开始,宦官逐渐掌管禁军控制权。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宦官王守澄立等拥立文宗继位。
王守澄举荐了李训、郑注两人,待王守澄死后,李训、郑注两人的矛盾爆发。
李训成为宰相后,郑注被外派任凤翔节度使。两人策划了一场清洗唐文宗身边宦官集团的行动,不过李训的目的也不单纯,收拾外阉人们,就会着手准备对付郑注。
这是一个一石二鸟的计划,比喻的也许不恰当,毕竟太监们没有…
据《旧唐书》中载,“俟诛内竖,即兼图注”。
02
其实,按照郑注的计划,是在王守澄下葬的当天,由皇帝下旨要求所有中尉官职以下的宦官们全数参加,并由郑注亲自选拔的数百刀斧手,趁机将这些太监们尽数斩杀。
但是,李训认为如此一来的话,全部功劳都要归郑注了。说好大家一起打太监的!你太不厚道了!
于是,李训暗中指示自己的亲信们,准备在京城提前动手,一旦成功之后,再干掉郑注。
宦官集团借控制禁军,逐渐渗透到朝政当中,自然有他们自己的私欲。可是,像李训和郑注这样的朝廷重臣也如此狠辣,甚至彼此算计,看来这些人也不是什么善类!
李训只和亲信以及宰相舒元舆商量过此事,其他朝廷百官都一概不知。
据《资治通鉴》中载,“如此事成,则注专有其功,不若使行余、以赴镇为名,多募壮士为部曲,并用金吾、台府吏卒,先期诛宦者,已而并注去之。”
03
太和九年(835年),蒙在鼓里的唐文宗照常上朝,按照惯例应该由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率先上报平安。
但是,按照李训的计划,韩约说有甘露降临在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这可是祥瑞之兆。
李训率领百官向唐文宗道贺,皇帝很是高兴,准备带上大家一同前去看一看,并让李训先去准备。
不多时,李训急急忙忙的回禀,说那恐怕不是甘露,先别急着庆贺。
唐文宗有些纳闷,你们玩儿呢,拿朕开心?
于是,命令左、右神策军护军的中尉仇士良、鱼弘志两名宦官带人前去察看。
李训集团等的就是这个机会,此时的左金吾衙门后院里,已经埋伏了数百刀斧手。
据《资治通鉴》中载,“左金吾听事后石榴夜有甘露…宰相亦帅百官称贺…先命宰相及两省官诣左仗视之,良久而还。训奏:“臣与众人验之,殆非真甘露,未可遽宣布,恐天下称贺。”上曰:“岂有是邪!”顾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帅诸宦者往视之。”
04
等候多时的韩约,终于见到了刺杀的目标仇士良,平日里可能光站殿摆造型了,到了关键时刻,韩约紧张的满头大汗,脸上变颜变色。
这摆明了是在告诉别人,你们看,我有问题。
命不该绝的仇士良,骤然发现“俄风吹幕起,见执兵者甚众,又闻兵仗声。”
这特么那是吉兆?明明是凶兆!
由于准备仓促,被机敏的仇士良趁着大门关闭之前,带队逃出了左金吾衙门后院。
仇士良等人急奔含元殿,报告唐文宗有兵变,宦官们拉上皇帝就往外跑。
李训知道计划已经败露,此时也只能将计就计,暗中指挥亲信们带兵对宦官们展开追杀。
两边此时都知道,谁这个时候控制住了皇帝,就掌握了话语权,于是宦官们让皇帝暂避,李训则想方设法拖住皇帝和宦官们。
据《资治通鉴》中载,“士良等奔诣上告变。训见之,遽呼金吾卫士曰:“来上殿卫乘舆者,人赏钱百缗!”宦者曰:“事急矣,请陛下还官!”
05
宦官们由于毫无准备,瞬间就死伤十几人,但他们依旧死死拉住皇帝,李训的人马不敢上前太过放肆。
这时,李训冲到了唐文宗面前,大喊自己还有事情没有上奏,皇上您先别急着跑。
谁特么还有心情听你鬼扯!
想象一下,皇帝事先毫不知情,突然冒出来一群兵士就开始斩杀自己身边的宦官,此时他已经紧张到了极点。
唐文宗呵斥了李训,宦官郗志荣乘机将已经语无伦次的李训击倒。
宦官们就这样将唐文宗带进宣政门,随后紧闭大门,参与清洗计划的大臣们见计划已经失败,惊慌的四散奔逃。
谁能告诉朕,刚刚是演的哪出?!结果谁也说不清楚倒地怎么回事。
仇士良等宦官怀疑唐文宗也参与了李训等人的密谋,在唐文宗面前出语不逊。
唐文宗又羞又怕,竟然不敢作声,因为他知道,此时身边都是宦官控制的人马,如果自己说错一句的话…没有好人,你们都不是好人!
据《资治通鉴》中载,“乘舆迤逦入宣政门…上叱之,宦者郗志荣奋拳殴其胸,偃于地。乘舆既入,门随阖,宦者皆呼万岁,百官骇愕散出。”
据《资治通鉴》中载,“皆曰,不知何事,诸公各自便。士良等知上豫其谋,怨愤,出不逊语,上惭惧不复言。”
06
逃过一劫的宦官们,开始了疯狂的反击。
仇士良命上千神策军开始展开反杀,中书、门下两省和金吾卫的士卒及官吏,共计约一千多人被堵在大门之内,他们全数被杀。
随着宫中的血腥厮杀,长安城内也爆发了动乱,有歹人趁机随意杀人,抢劫商人和百姓的财物,城中尘埃四起,漫天蔽日。
紧接着,现场抓捕了宰相王涯在内的多名官员,宦官们怎么会放过这样一个“好机会”。
经过一番酷刑审讯,宦官们终于制造出了一份“合理”的口供,那就是李训带人谋反,然后企图拥立郑注为皇帝。
唐文宗看到了那些证词之后,据说是气愤至极,随后将平定李训、王涯等人叛乱宣告朝廷内外。
掌握话语权的太监们,成功的将此事定性为造反,自古罪极不过谋反,后果可想而知。
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直接参与此事的官员尽数被处决。
曾经谋划要围杀宦官的郑注,也没能幸免,尸体被送回京师之后,枭首兴安门。
据《资治通鉴》中在,“上悲愤不自胜,谓楚等曰:“是涯手书乎?”对曰:“是也!”“诚如此,罪不容诛!”
07
李训、郑注等人的做法并不值得可怜,他们并不是为了公义,而是为了自己集团的利益,选择的铤而走险。
据《唐史演义》中载,“李训、郑注,皆小人耳,小人安能成大事?”
文宗皇帝自己也曾经说过,“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晚唐时期,朝廷大员们与宦官集团的矛盾冲突已经激化到了这样的一个程度,可见王朝的崩溃已经近在咫尺。
据《旧唐书》中载,“非天不仁,子失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