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香港保险,你是在跟风吗?

最近我彻底被香港保险包围了,不断有朋友不是发我港险计划书,就是看看已经购买的产品怎么样,要不就是准备买了,再多找个人咨询一下。

总结起来,第一个普遍观念:港险比大陆的保险好。

究其原因,有的认为是过去大陆保险负面影响深入人心了,有的是听港险销售人员的说辞,比如港险保障多,保费便宜等。

这点,首先澄清,目前大陆的保险业突飞猛进,每年以17%(快三倍于GDP)的增速迅猛发展,迅猛发展的不只有业绩,还有理赔和服务。基本上各家保险公司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都承诺1~3个工作日就理赔到位。

同时,保监会监管日趋严格,投诉渠道通畅,不规范的销售误导行为,保监会已经计划对保险公司和业务员进行终身追责,也即不管未来是否离开保险行业,都要为曾经销售的保单承担相应责任。

以前,车险强制购买时,很多人诟病车险买了没用,使用起来各种麻烦,但现在基本很少人投诉车险了,我们自己几次小的事故,报案后感觉保险公司的服务真是迅速而贴心。我相信:不需要多久,大家对大陆寿险行业的印象也能彻底改观。

第二个普遍观念:买香港保险是在做美元资产配置,尤其当前人民币贬值情况下。

我也不知道这个观念怎么会如此深入人心,15年刚入行时,就有港险做资产配置的话题,现在又甚嚣尘上。实际认真的来讨论一下,港险真是美元资产配置的最佳工具吗?

保险一般都是多年缴费,保障终身,理财险类似,就算让趸交,港险头两三年现价都为0,也是不可能交了就取。

保险这种对财务长期规划的工具,如果没有满期就用钱,有损失大家都知道,满期后用钱,如果取出来,港险的保证现金价值部分也尤其低,基本打个对折还少;然后非保证部分的分红,离奇的诱人。

买保险的人,不做研究很难清楚保险这种金融产品是个什么东西,更不会研究保证和非保证代表什么,当业务员用非保证的演示利益一诱惑,自带光环的港险,简直就是仙女下凡了。

而保险这种东西,从来就不会一买就出事,相信高额分红演示的人,不把保费交完,你都不知道你的钱到底变成了多少。等到知道变成多少了,那也没啥可说了,多少年都过去咯,黄花菜都凉了。

基于这点,提醒每个看港险计划书的人,务必仔细用放大镜看看计划书的各种小字,帮别人看了许多计划书后,我发现港险的大实话都藏在不想让别人关注的小字里。

然后是基于人民币贬值下的美元资产配置,这个诉求。真的,我知道有很多人在人民币兑美元8的时候做美元资产配置的港险保单,现在还在缴费的路上,本是为了保值升值才买的保险,现在明明都贬值了,还因为保险没满期不能断交而进退不得中。

没有人会知道未来到底是美元升值,还是人民币升值,如果真有人能完全清楚,也就不需要做什么美元资产配置来对冲人民币贬值了,直接把现在能掏的出的每一分钱都换成美元好了。干什么要用保险这种长期金融工具呢?还不是因为不确定吗?所以如果未来就算不是美元升值,保险的钱不也是一年一年的交,跟基金定投一样,不会损失巨大吗?

那既然都不确定,那还有什么好做美元资产配置的呢?美元资产配置,最简单不就是直接现金换汇,这样就避免了美元跌的时候也不得不给保险里缴费,虽然这个保险已经完全达不到当初想要的效果。但人民币一贬值就着急做美元资产配置的人,很可能是每一个美元的高点就人民币换美元,每一个低点都觉得没必要换了,最后行为严重背离想要的结果。

总之就是,如果买港险是为了美元资产配置,完全就是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完全达不到效果还白白折腾自己的精力和金钱。

当然,如果是因为旅游、出国要买港险,这是国家允许的,也是每个在外行走的人对自己必须做的基本保障,两地法律都保护。

从这点来说,还有一个最基本的购买港险的人都忽略的因素:法律适用性。很多内地人拿到的港险计划书明确的在封面上印着“在香港以外地区销售该保险违法”,也有一些购买港险出现理赔纠纷结果要起诉两地法院都难以受理的情况。说的白一点,保险之所以有用,就是因为保险条款具有法律意义,如果没有了法律依仗,保险不过是废纸而已。

但往往是这最基本的问题,在跟销售人员求证的时候,他们就会顾左右而言他,根本不做正面回答。

今天晚上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回复:总有一天,大家对港险的狂热,会像当年迷恋港台流行歌曲、四大天王、香港影视一样,成为过去式,然后发现,我们居然超越了。

我站在保险经纪人的位置,基本上已经看到了超越的部分,但大家作为保险消费者,可能还处于“港险是个奢侈品”的位置:

看人买,就觉得自己也该有;

身边的朋友买的都是港险,我如果买大陆保险,太跌份儿了;

于是,跟买了个几万块的包包一样,去香港一趟,就连开户带投保一气儿全搞定了。其实,买完也不知道自己买了啥,总之,我有香港保险了。

然后,就准备几年如一日的交保费,是跟风不?

你可能感兴趣的:(买香港保险,你是在跟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