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艺术——千字影评系列之《海上钢琴师》

《海上钢琴师》——豆瓣电影排行榜第13位,1998年上映,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

从个人角度来讲,20年前看这部电影,和20年后的今天再来回顾,感触大不相同。

20年前,被片中男主角1900离奇的身世吸引,为他高超的钢琴技艺折服,更为他最后的选择深感遗憾;

20年后,更关注的是,八岁的1900从舷窗窥望大海时,他是否已感受到了人类的孤独与渺小;

20岁透过舷窗凝视一见钟情的女孩时,他是否已发现爱情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40岁的1900选择留在即将被炸毁的弗吉尼亚号上时,他是否已经忘记,人生不过是一场游戏。

此时,我终于再次想起那句台词——令我恐惧的不是我所见,而是我所未见——所代表的更深含义。

而这部电影,令人着迷的部分,也不只是我们所见到的,还有我们所未见的。

1、战争及美国的崛起

1900这个名字,是作为时代的标记所存在的。

他一生都在弗吉尼亚号船上生活,直到二战结束后,选择和这艘船一起被炸掉。

也就是说,20世纪上半叶,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两次世界大战,恰好是1900所生活的时代。

电影中数次出现了一个相似的镜头,海上浓雾中,高大美丽的自由女神像好像凭空出现。甲板上总会有某一个落魄的移民,还可能操着陌生的口音,大声呼喊——America!

于是,整个甲板上的人群沸腾起来。

他们的目的地到了,他们渴望的自由和财富,更近了。

这是船上的20世纪早期,也是真实世界的缩影。

一战之前,欧洲大陆、非洲以及亚洲的一部分都是由欧洲几个大国所统治。

皇室、贵族手中掌握着土地和财富,而穷苦人民地位卑微,更谈不上所谓人权。

因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以其所宣扬的民主统治和自由精神,吸引了许多人难民前往。

电影展现了移民乘坐的底层舱室,也就是1900“自由演奏”的三等舱中,许多人是举家搬迁。伴随着1900穿透灵魂的音乐,妇女在给孩子洗澡,做针线活。

当大量移民涌入美国,参与建设;当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本土都远离欧洲战场;当符合时代潮流的政治政策普遍实行,美国终于成为了世界强国!

2、艺术及欧洲的衰落

看过电影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头等舱举办舞会的大厅中,那一大块雕花玻璃。

它的两次特别出现,一次是1900小时候,透过玻璃向内观望跳舞的人群,显现的模糊人影。

另一次是讲故事的小号手“康恩”,第一次见到1900时,和他一起坐在解开轮锁的琴凳上,在风暴摇晃轮船时撞碎了这块豪华的玻璃。

头等舱里是谁?

是欧洲贵族,他们的男士,穿着晚礼服,抽着雪茄;女士则穿着蕾丝薄纱组成的繁复的裙子,戴着羽毛装饰的帽子。

但是后来,二战时,弗吉尼亚号被征用为医疗船,船上乘客是战争中的伤兵。

战后,落魄的小号手“康恩”甚至穷到卖掉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小号。

就连1900的钢琴,也被卖到了二手乐器行。

众所周知,欧洲的几次文艺复兴,涌现出了大量的音乐、绘画、文学等传世名作。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欧洲的艺术代表着人类的艺术水平。

而战后,欧洲的贵族时代结束了,欧洲艺术也衰落了。

戴锦华教授说:以为看电影不需要学习,是电影诞生以来最大的误区。

优秀的电影里,往往藏着导演、编剧、演员等人对历史的回眸,对现实的批判、对人性的展现或对善恶的批判……

看电影需要学习,看电影爱上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战争与艺术——千字影评系列之《海上钢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