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奶蜜盐”流淌在家庭的每一个孩子身上

    昨天阅读了书的一大半,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张老师书中的理论,与我读过的哪些书里能找到理论依据,根据自己的理解我把孩子每个阶段需要的奶、蜜、盐与马斯洛需要层次进行了比较,奶的需要归结为孩子所需要的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蜜的需要总结为孩子所需要鼓励与激励,从而实现价值感;盐的需要是孩子在实现自我的路径中必备的品格与智识。 道理都是相通的,孩子一生所需要的东西从底层逻辑上来看,爱给够,奶给足,蜜给全,价值感就满,盐要慢慢渗透,孩子才能实现自我飞跃。

    今天看完了后面一部分,后半部分我边看脑海里就蹦出来之前家长问过我的很普适的问题,有的家长问过,“何老师,现在这个大趋势下,即使双减我也不敢给孩子放松,补习班(这里的补习班基本都是文化科)周六周日都安排上,何老师你说我这样做中不”,记得我当时的回复大体是这样的,主要从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的大背景给家长分析,国家需要创新人才,创新的源头就是给孩子更多个人空间让孩子发挥想象,做自己爱做的事,有自己喜欢的领域,以后才会在这一方面有所成就。课外不上辅导班为孩子减负,更多的时间让孩子去发展自己的特长爱好、再锻炼锻炼身体。

      对于家长问的同样的问题,张老师是这样解答的(当然这本书出版的时候,那个时候双减政策还没出台),张老师这样为家长分析的,我们把孩子的学习分为四类,一类叫追敢者,二类叫追随者,三类就奔跑者,第四类是飞翔者。从字面理解,如果你的孩子在学习上一直处于追赶者,就不要给孩子再添过多负担,因为孩子在学校教的知识还没整明白,不要徒劳再为孩子添烦恼。如果你的孩子属于追随者,这样的孩子基本上可以跟随老师的思路来完成学习任务,但也比较吃力。这样的孩子也不建议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因为补课会给孩子带来依赖的习惯,把不会的都放到补习班大量弥补了。如果你的孩子属于学习的奔跑者,这样的孩子能自如的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孩子上补习班的事要和孩子商量。如果你的孩子属于飞翔者,这类孩子有足够的自由度,有自己的学习主动性,他往往走在老师前面,这样的孩子家长不能仅仅满足于成绩,而是引导孩子有更多的兴趣与爱好,能够有更广泛的学习领域,估计孩子成为自己擅长领域的分享者和贡献者,看来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随随便便上补习班的。

      针对同样一个问题,我只是从一个模糊的层面为家长解读,而张老师先让家长为孩子找到孩子属于学习的哪一类,针对每一类都有可实操的建议,家长不迷茫。这样分析下来家长就很少跟风似的报补习班。其实这样分析下来,家长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孩子越补习越差了,为孩子做事之前家长不要想为孩子做什么就做什么,家长做之前要想想你给的这个是孩子想要的吗,你给孩子商量了吗。

    一个小问题,我在没读这本书之前就是这样不专业的回答,读完之后当家长再问我这样的问题时我就会用专业的视角为家长分析,所以说书籍里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只要你肯用心读,用心与作者对话,用心琢磨,面对一切问题都是机会。

      做为老师的我,也是为人母的我,需要改变,只有我改变孩子才改变,只有我学习孩子才学习,只有我视野开阔,孩子才视野开阔,孩子是我的影子,为了以后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少一些担忧,我要为我的影子做好榜样,给足他们充足的奶蜜盐,少给孩子留下童年的伤疤,让孩子过好自己的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奶蜜盐”流淌在家庭的每一个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