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说明白 学习诗词创作不可不知的格律诗进化过程

前言

格律诗不是在唐朝一下子出现的,如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样,也是经过漫长的演变,逐步形成的一套规则。

这套规则有四个要素,平仄、押韵、对仗、黏连。但是这四个不是一起出现的,而是经过了多少代诗人的探讨、取舍、实践以后,在初唐时才形成了严密的规则,并且被应用到了科举考试当中,这套规则一直延续到今天。下面分开讲一讲这四个方面的开始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

一、押韵

1、隋朝以前的押韵

诗歌自古以来就是押韵的,大家看看距离我们如此遥远的《诗经》,其中的大多数诗读起来还是押韵的,虽然现代的发音字义与古代有很多不同,但是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就这么一代代传承下来,我们依然可以阅读和欣赏。

下面看看诗经中《关 雎 》的押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第一句押韵,【下平十一尤】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押入声韵 ,得、侧【入声十三职】、服【入声一屋】

“《世说新语》里记载曹植七步成诗: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押的是入声:汁、泣、急。在后来的平水韵中这三个字都在入声十四缉中,可见隋朝陆法言他们编制的《切韵》不是凭空杜撰的,是各位大学者总结时人的口音而来。

2、隋朝以后的押韵

诗的押韵在隋朝是个分界线,之前的诗歌押韵是根据口语的发音,隋朝综合各地音韵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韵书《切韵》,这套音韵系统成为了官方的韵书,后来唐朝宋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编与合并。一直延续到清朝,都是科举考试和诗人们作诗的声律标准。

韵书类似于当时的普通话,在韵书制定的当时,各地方音的发音就不可能与韵书完全一样。随着历史的变化,官方发音也渐渐有了变化,宋朝个别字的平仄就和唐朝不一样,不要说取消了入声的元朝和清朝了。

但是诗人作诗一直是用《切韵》的音韵系统,就是今天的平水韵。所以现在很多人说普通话发音与平水韵不同了,可以用新韵作诗,《平水韵》可以被淘汰了。您如果真喜欢诗词的话,一定要相信,平水韵一定是基础,不可以放弃,入门以后,一定要坚持用平水韵作诗填词。

近体诗押平声韵,邻韵除了首句可以用邻韵外,其他韵脚必须在一个韵部。古体诗可以用邻韵,填词用的《词林正韵》,几乎就是合并了《平水韵》的邻韵,类似于古体诗的押韵,相对简单得多。

二、对仗

1、汉朝以前的对仗

对仗也很早就出现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还是从诗经开始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我们后来说的扇面对,这种对仗很像宋词里的对仗,平仄不是严格相对,例如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例如《易经》也有对仗,可以有重复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到了汉朝《古诗十九首》中两组对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同时汉代的赋体骈文应采用了大量的对仗, 贾谊《鵩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

2、魏晋南北朝的对仗

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仗也很多,曹操:“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陶渊明:“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谢灵运是个对仗狂魔,整首诗几乎都是对仗,《登江中孤屿》: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3、早期对仗的特点

总结这以前的对仗,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可以有重复字,因为诗人们还不知道四声,因此平仄不相对,有个别平仄相对的也是无意巧合,例如《世说新语•排调》记载的一个故事:

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

“云间陆士龙”对“日下荀鸣鹤。“是完全近体诗的平仄相对,平平仄仄平对仄仄平平仄。

三、平仄与四声

1、沈约与四声

到了永明体时期,沈约等人发现了四声的区别,开始有了平仄的概念。今天的普通话有1234声,1、2声为平,3为上声、4为去声。例如妈、麻平声,马、骂仄声;

上面说押韵时讲过, 元朝、清朝官话和今天的普通话没有入声了,例如上面举例的曹植”漉菽以为汁“的”汁“是入声,今天是一声和”知“同音,入声发音类似于短促的去声。

2、南朝人的平仄相对

这时候的平仄引入了对仗,奠定了唐朝近体诗对仗的规则,上联仄收,下联平收,上下联平仄要相对,避免重复字。 下面这首《铜雀妓》是南朝梁诗人何逊的作品,完全是近体诗的对仗了:

秋风木叶落。萧瑟管弦清。望陵歌对酒。向帐舞空城。寂寂檐宇旷。飘飘帷幔轻。曲终相顾起。日暮松柏声。

前二联都是平平中仄仄,对中仄仄平平;第三联是仄仄平平仄对平平中仄平;第四联不对仗。

四、黏连

1、黏连的规则

近体诗的四个要素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完成,但是最后的”黏连“规则在初唐才确定下来,并应用到了科举考试中。黏连是相邻的两联之间的规则,第一联的下联第二个字必须可第二联上联的第一个字平仄相同,例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身是飘蓬子,心如劫后灰。惟怜楼上月,犹是故乡来。

因为第一字会有可平可仄的情况,所以粘连的标准是第二个字必须相同,第二句的”如“和第三句的”怜,“必须是平声。

2、南北朝符合黏连的诗

黏连在南北朝已经有人无意识间做到了, 阴铿的这首诗是合乎唐朝科考的排律,对仗,平仄,粘连,押韵无一处错误。《新成安乐宫》

新宫实壮哉,云里望楼台。迢递翔鹍仰,连翩贺燕来。重櫩寒雾宿,丹井夏莲开。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欲知安乐盛,歌管杂尘埃。

3、上官体与元兢《诗髓脑》

初唐宰相上官仪的诗颇受推崇,这种“绮错婉媚”的诗被称为上官体。 这一群体中有一个小官和上官仪的儿子是同事,名叫元兢(元思敬),他的书《诗髓脑》因为传到日本保存至今。这本书不但提出了对仗、声律(平仄、押韵),还规范了换头(黏连)。这个人可能是有记载的第一个明确黏连的人。 蓬州野望(唐·元兢):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后来上官仪下狱,与儿子上官庭芝一同被处死 ,元兢没有什么权势和声望,因此上官体的理论研究并没有发扬光大。

4、杜审言、沈宋与科举

不过这一理论得到了后期诗人的继承和发展,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群星辈出,最有名的有文章四友和沈宋二人。胡应麟在《诗薮》中写到:“初唐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在这一时期近体诗的规则完全确定下来,并且被应用到了科举进士的考试中。

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结语

近体诗虽然在南北朝后期有完全符合格律标准的诗作,但是在唐朝才有了完备的理论基础。从诗经开始,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在一代代文人的探索之中,押韵、对仗、平仄、黏连逐步在初唐健全,诗也在唐朝达到了顶峰的顶峰。

不过即使是在初盛唐,也存在半古半律,失黏失对的名作,可见《 学习诗词不可不知的秘密 藏在《唐诗三百首》里的12种奇怪的律诗》。

@老街味道

从《题破山寺后禅院》说起 唐诗中竟然有这么多的三仄尾

诗是吾家事 杜甫爷爷的这首诗为什么被称之为初唐五言律首倡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分钟说明白 学习诗词创作不可不知的格律诗进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