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颜之推来上艾县晋阳城六百年之后的宋朝,又出了一位历史学家叫郑樵。他在其著作《通志·都邑略》中写道:“今平定军,有古晋阳城。”如果说孤证不立,那么,也保不齐是颜之推老眼昏花,一时错乱,把晋阳城记在了上艾县名下。那么,这宋代的郑樵也说,他所在的大宋朝,其平定军里,就有古晋阳城。会不会也搞错了呢?
清朝钦定《四库全书·通志卷四十一·都邑略第一·五帝都》(宋右廸功郎,郑樵渔仲撰)条目下有明确的记载:“尧,始封于唐,后徙晋阳,即帝位,都平阳。唐,今定州唐县,犹有唐城存焉。或云:唐城,在绛州翼城西二里。及徙晋阳,则以晋阳为唐。今平定军,有古晋阳城,是其地。及为天子都平阳,则又以平阳为唐。平阳,今晋州也。”
这种记录,如果不是在时空隧道里穿梭往来,你是绝对不能看懂弄通的。大致翻译一下,其意思还是能明白的。就是说:尧帝,最初是分封在唐国,后来就迁徙到晋阳,到登上帝位之后,就定都在了平阳。唐,今天的定州有唐县,现在还有古唐城存在,可以为证。也有人说: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里处。也就是尧当初迁徙到晋阳以后,就以晋阳为唐国了。现在的平定军里,就有古晋阳城,唐就在这个地方。到尧帝作为天子后,定都在平阳城,那么,就又把这里的平阳,看成为唐国。平阳,就是现在的晋州。
郑樵是个什么人?郑樵(1104~1162),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生于北宋,卒于南宋。郑樵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郑樵立志读遍古今书,他和从兄郑厚到处借书求读,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之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其中《二十略》涉及诸多知识领域,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四库全书总目》说,郑樵在《通志》中十分重视其《二十略》,是其自鸣得意之作,并认为是“总天下之大学术”,“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看来,郑樵一辈子是一个潜心研究做学问的人,不功利,无媚态,所言皆所见,实实在在,应该是可信的。尤其是其“尧都”这一条,所录除引自前人著述之外,他用了三个“今”,也就是郑樵所处的宋时宋地,“今定州唐县”,千年之后的河北省,还有定州,还有唐县,所言不虚。“平阳,今晋州也”,千年之后的晋州改成了山西临汾,可“尧都平阳”,恰恰是这几年临汾市打造旅游卖点而风生水起的一张金字招牌、耀眼名片,所言也不假。那么,郑樵说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今平定军,有古晋阳城”,所言也就不应该有水分。平定军,确实存在过啊!
撇开雾里看花的远古史实,我们有太多的说不清道不明之外,郑樵作为宋代之人,他写他那个时代的所见所闻,应该不会有错,退一万步说,即使他没有亲眼所见,像颜之推那样身临其境,但他亲耳所闻之事,亲身体会之语,也是极具真实性的,至少比九百年之后的我们要更具有可信度。比如我们今天已不熟悉更少有耳闻的平定军,就是颜之推当年来过并亲眼目睹了的上艾县。
《宋史·志第三十九·地理二》载:“平定军,同下州。太平兴国二年,以镇州广阳砦建为军。四年,以并州平定、乐平二县来属。崇宁户九千三百六,口二万八千六百七。贡绢。县二:平定,中。唐广阳县,太平兴国四年改;有故井陉关、百井砦。乐平,中。有静阳砦。”
雍正版《山西通志·卷五》载:“平定州,天宝元年更名广阳。宋太祖征河东,首下之,建平定军,隶镇州。太平兴国二年,以镇州广阳寨建平定军,同下州,隶河东路。”
乾隆版、光绪版《平定州志》均载:“宋太祖征河东,首下之,置平定军,属镇州(今河北正定)。”宋朝《下河东》的古装戏早已家喻户晓,老者更是耳熟能详。可你要问他们赵匡胤下河东,第一个打下来的城池是哪里呀?十有八九不知道。其实就是颜之推当年来过的上艾县,唐朝改称广阳县,宋朝又改成了平定军。那么,上艾怎么摇身一变成平定军了呢?
赵匡胤下河东,首下广阳,置平定军,这说明赵匡胤肯定来过这里。其实盘石村仙人谼里面,就流传着关于赵匡胤的故事。
乾祐三年(950年)冬,柴荣受命留守邺都,主持邺都事务。第二年,后周建立,柴荣旋即以皇子的身份拜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
而在后汉初年,赵匡胤还在到处游历,甚至都居无定所,这一天便在襄阳一座寺庙里住了下来。有一个老和尚善于看相,看到赵匡胤之后就说:“我把我所有的积蓄都资助给你,你往北走,北方是你的吉位,一路向北,你就会有奇遇。”
于是,他一路向北,过长江,跨黄河,上太行。
这一天他走进井陉古道,来到了桃河峡谷。长途跋涉,一路辛劳,冬日的暖阳让他人困腹饥,口渴难忍。于是,就踉踉跄跄拐进了桃河南岸的仙人谼。
顺着正在消融的小溪,他爬上了洞天紫府。只见阳光下的仙人谼笼罩在一片紫色光芒中,无比祥瑞。此时,他听见了泉水叮咚的悦耳声,仔细一看,突出高耸的巉岩洞府下面,有一湾池塘,乳泉清澈的流水,正从山岩上滴滴答答地滴在了池中。赵匡胤高兴了,赶忙向乳泉紧走几步。
可就在这时候,他看见乳泉旁边蹲着一只大老虎,赵匡胤和老虎几乎是同时互相看见,极为吃惊。双方互相对视,双方也互相对峙,也许就那么短短的几秒钟,只见那老虎转身走上了仙人桥向后山走去,然后,赵匡胤才在乳泉玉液的滋润下,美美地喝了个够。然后,赵匡胤就像醉酒一样,躺在乳泉旁边的石床上睡着了。睡梦中,他见一位年轻人向自己走来,深深鞠躬,然后说:我是你的军师,在此守候我主多时,请受小弟一拜。赵匡胤连忙起身施礼,还没有举手还礼,自己却从睡梦中醒了过来。
睡眼朦胧之间,却见那只老虎竟然就静静地蹲卧在自己的石床旁边,像是在守护自己的睡梦一样。
见赵匡胤醒来了,那老虎就站起身来,又走上了仙人桥,向后山走去。
赵匡胤目送老虎,并深深地鞠了一躬。
就在抬头的一瞬间,却见从仙人桥上走下来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仙风道骨,衣袂飘飘。
“在下苗训,见过我主。”原来此人正是盂县白土坡人士苗训,在仙人谼从小修道,深谙易学,胸有城府。
突然,赵匡胤感觉到这个年轻人就是刚才自己的梦中之人,莫非是我的应梦军师到了?惊得赵匡胤差点喊出声儿来。两人一见如故。你一言,我一语,赵匡胤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比自己小两岁的年轻人。
“岂敢岂敢,我比你大两岁,你叫我一声大哥我就认你这个老弟了。”
“大哥在上,受小弟一拜。”说完,苗训磕头就拜。
赵匡胤也跪在了地上,两个人三叩首之后,结拜成了兄弟。
苗训说:“大哥,今天太阳落山之时,你生命中的贵人就要来到这仙人谼,你可不能错过吆。”
果然,太阳落山之时,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出现在了桃河峡谷。那是帮助刘知远在山西称帝,定都晋阳,建立后汉政权有功的郭威枢密副使、检校司徒和左监门卫大将军柴荣的大军。由于后汉隐帝猜忌郭威,将其和柴荣留居京都开封的亲属全部诛杀,并企图派人杀死郭威。所以,郭威才以“清君侧”的名义率领大军正要杀向开封。
走到仙人谼附近,柴荣大将军向自己的父亲郭威说了几句话,就掉转马头向谼岭寺冲去,一边飞奔,一边喊道:“苗贤弟,苗贤弟,快来救我啊!”
苗训早早就等候在了那里,远远地迎接柴荣老大哥的到来。
“苗贤弟呀,老哥我可是遇到大难了,你这回可必须出山帮我的忙。你要是不出山,我可就喊我的手下要抬你出山了啊!”
“大哥,让我出山可以,但是,我有一个条件,你得答应才行。”
“什么条件我都答应,快说。”
“我要带上我的一个哥哥,和我一起跟随大哥出山去。”
“人呢?在哪?”
“赵匡胤在此,愿跟随大将军一起荣华富贵。”
柴荣就看了一眼,就从心底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
那一年,柴荣27岁,赵匡胤21岁,苗训19岁。
也正是深得柴荣赏识,赵匡胤从此一路顺风顺水,十年以后,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成了大宋朝的开国皇帝。
苗训,就是陈桥兵变的总策划与黄袍加身的幕后导演。
赵匡胤登基后的第二年,就率大军下河东,首下北汉广阳城,将其夷为平地,并在此建立了平定军。带着胜利的喜悦,怀揣感恩的深情,赵匡胤又来到了盘石仙人谼。为了表示对仙人谼的无限崇敬,骑马过了桃河,就一路步行进山。桥是仙人桥,洞是仙人洞。水是乳泉水,山是仙人谼。睹景生情,感慨万千。
突然,脚下一块石头把赵匡胤绊了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定住神儿后,赵匡胤冲着山间小径上的那块石头顺嘴说了一句:“长个眼,也不看看我是谁?!”
突然,整个桃河峡谷两岸的悬崖石壁,像等到上天发出的指令一样,出现了无数个圆圆的窟窿眼,有的深,有的浅,远远望去,奥妙无穷,成为桃河峡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此,人们就把桃河两岸有窟窿眼的石壁称之为“天眼石”。
乾隆版《平定州志·丘墓》载:“宋检校工部尚书苗训墓,在盂县白土坡。”
传说的神奇,往往是历史上演大戏的序幕。《下河东》,这场一再上演的古老戏曲,反映的就是宋朝北伐,收复北汉政权所辖区域的这段历史。河东,是山西的代名词。下河东,其实就是攻打晋阳城。问题是宋太祖下河东的“首下之,置平定军”是怎么回事,我们在正史里几乎找不见答案,语焉不详,模糊不清。按理说,这“首下之”应该是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之举,应大书特书才是,可为什么对整个过程只字不提呢?莫非又在为尊者讳,为圣者隐了吗?
我苦苦追寻这一段公案,野史志乘,传说故事,碑刻题匾,竟无一收获,我真的说不清楚。我唯一敢肯定的是颜之推见过的上艾城,即唐朝更名过的广阳城,在之前南北朝“五胡乱华”时期能存在,在之后五代十国的大动荡大动乱时期能存在,可偏偏在以仁治号称的大宋朝,却轻描淡写可有可无地消失了,而且是消失的无影无踪,事有蹊跷必有妖。
根据《平定州志》记载,上艾县,“隋开皇初郡废,属辽州(今山西左权)。大业中,割属并州太原郡,后属受州(今阳泉赛鱼)。”到唐朝的时候,又有变化。“唐畿县,武德三年,属辽州。六年,属受州。贞观八年,州废,属太原府。天宝元年,更名广阳,五代因之。”这说明上艾县在隋唐时期,不仅行政归属变来变去,就连名字都变成了广阳。
也许正是唐朝的这一次更名,反而给古老的上艾县城带来了灭顶之灾,难道是广阳这个名字触动了谁的什么神经吗?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