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佛是怎样炼成的?——王维

王维,我们通常叫他诗佛。他晚年所写的山水诗也是流传古今,那么这样的诗人有着怎样的一生呢?诗佛这个称号又是从何得来的。

我们现在每一个人耳熟能详的一首王维的诗,大概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王维在这时也有着同样的心情,对于自己来说,他身处异乡,对于地方来说他是异客,诗中的场景并非一个圆满的画面,而是在庆祝一个节日的时候,发现插茱萸,却少了一个人,这是去国怀乡的一种场景,而这首诗也写尽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那么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王维的家世其实是非常好的,可以说是一种超级世家地位财富等等,甚至权力也是非常大的,同时也是世代簪缨,是在唐朝那时的五姓7族, 他们的七族为了捍卫自己的贵族血统,不与外人互通姻缘,而这样的身世同时也会影响王维最终入世还是出世这样的选择,同时还直接决定了王维的社会地位极高,拥有着高贵的血统。不仅仅是这样,身为贵族的长子,王维从小就全方面发展,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文书法,音乐舞蹈,无一不熟悉,可以过目能诵,出口成章,由此可以看出来,他未来发展一切顺利,前途一片光明。有自己的家族作为支柱,他不需要怎么努力就能做上高官,再加上他儿时学习琴棋书画,又有才子这样的称号和才华,他无定是能坐上朝廷的重官,掌握真正的非常大的权力。

只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并非在我们的意料之中,王维童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出了些意外,落马身亡,整个家族在王氏这一房中,没了支撑,但唯一好了一点的就是他的母亲也是贵族出生,于是他的母亲带着一家迁到了蒲州。但是一家子生活总不能依靠长辈以及家族,必须要自己做出真正的能力,而王维此时属于这个家里最大的长子,无疑他有责任也需要承担起家族的这一切,他需要撑起王氏家族的天空,于是,15岁的他辞亲远游,奔赴长安,他走出了他应该走出也必须走出的那一步,去重整门卫。

刚刚离家的他与其他的少年一样,意气风发,写下了少年行,从仗剑也有豪爽奔放不羁,再到。有了奔赴沙场,为国捐躯的仗义的理想,视死如归,直到身怀绝技,出身高贵,历经战功,勇冠三军,孤胆英雄,写着都是满满的他心中理想的少年,是一个少年的演变史,也是他心目中他应该成为的样子。

只是很快他需要面对现实,他仗剑远游,并不仅仅是一个少年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离家,王维身上所背负的是他一个家族兴起的重任。因此它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坐上官。那么要做上官,他该怎么做?

在魏晋时期想要做上官,是九品中正制推荐人才,被推荐的人可以做官,而在唐朝变成了科学考试,除了科学考试以外,还有一点就是是否有名,而如果想更有把握一些,就要将诗文写成卷轴,投送给皇宫贵族,由此让皇宫贵族来推举他,成为科举的首选人物,也就是这三种方法,可以让王维做上官。也就是说,这就取决于遇与不遇,在这时他写下了一首诗歌,叫做洛阳女儿行,这首诗歌里写的是两名女子,出身相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同时也在写两种状态,是遇和不遇的差异,借此写出了如果遇无法颜色的喜悦,和不遇难言语表的遗憾。那么王维会是怎样的呢?

而王维也不负众望,从小出生贵族的他有着才子的名称,又写了那么多出神入化的诗歌,他经历京城,乡试第1名,中了解元,由于他的才华,他有一群可以谈诗论话的好朋友,而许多皇宫贵族也在其中,王维便凭借着自己的全才之能,结识了岐王和玉真公主,也就是获得了皇室的赏识,于是王维在齐王和玉真公主的极力推荐之下,高中进士时年才20岁,这与李白比起来,也许就是遇和不遇的差异了吧,李白和王维一样仗剑远游,可是李白却在一生中都没有像王维在20岁就有了这样的机会,获得如此成就。

与此同时他的诗歌也一步一步的在提高,写下了息夫人等,后来他又写下了相思,这个诗也成为了他一生的写照,在王维30岁,他的妻子崔小妹去世之后,他没有再娶过任何一个女子。而这几首诗也同样证明了王维在抒情上有他自己的方式。

可是王维的一生同样也是跌宕起伏,在二岁之后的几年内他一帆风顺,坐上了太乐丞,那个掌管皇室音乐的最高管,拥有了一个20多岁的男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可是很快就因为编排黄师舞事件,被皇帝贬谪,做了几年的小官,4年后,玄宗大赦天下,王维辞去官职,踏上了返乡之路,带着复杂的悲伤的情。他在做官与不做官之间纠结,乐观是因为经济,因为家庭责任是为了家族未来他所承担的重任,但不做官是因为他不想巴结权贵,身在异乡有着生活的各种不愿。他本想去寻找更为广阔的一片天地,可在这次次寻找的过程当中,不断回头,无法放下生活的这一切。甚至到后来他再次带着妻子回到长安的时候,齐王去世,在王维眼中那样的一个长安,早已不是走时的样子。

后来公元726年,由于王维的诗名远扬,受宰相张越推崇,任集贤院校书郎一职。就在他任途正顺利的时候,孟浩然离去,所有志同道合与他拥有的共同理想也就是儒家的政治抱负的人都相继离去,崔小妹也在此时去世,这对于他来说有着巨大的打击,于是31岁的他辞官,在巴蜀,吴越之间漫游。

在这时候他写下了归嵩山一诗,在松山这个地方,他接触了他母亲信仰已久的佛教,有了向佛的“归来且闭关”的想法。

而在此之后,张九龄做了宰相王维,经过张九龄的推荐之下,做上了较高的官职。只是世态变迁,一段时间后,李林甫有了权位,打压张九龄,除异己,后来那个被王维当做知己的张九龄,那个“动为苍生谋”的丞相被而王维自然也不例外,他被贬到了边塞,写下了使至塞上等等的边塞诗歌,在这些诗歌中,他写尽了边塞的雄伟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场景。

后来由于王维在那里做官非常的得力,于是,玄宗亲自提拔,让王维奔赴岭南。

而在奔赴岭南的途中,成为了王维最空无的时刻,张九龄在回乡祭祖的途中突发疾病去世,那个在唐朝盛世,作为他知己的一个恩师,就这样离开了他,随后,他想与他的好友,孟浩然相聚,但是却未曾料到迎接他的却是孟浩然的坟墓。与此同时,在朝廷中的玄宗已经失去了曾经的斗志,朝政大权都握在李林甫的手中,而他也更加肆无忌惮,朝野上下一片灰暗。

后来,王维回到了京都,却早已物是人非,人 都不是真正认识他的人,事 也一片黑暗。于是此时的他在钟南山置办了一处别墅,那里有山有湖,王维便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在这里他写过许多首诗,也是在这里,他的山水诗便千古流传,他写下了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等自然而然的山水诗,在这里他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王维的官反而升的非常的快。

本以为他可以这么平静的过下去,只是很快唐朝就迎来了安史之乱,王维与杜甫不一样的是王维在逃跑的过程当中,被安禄山等人抓住,他不但没有被杀,却做了伪官, 在这过程当中,在这过程当中,他写下了凝碧诗,有了“百官何日再朝天”的感受,而也正是这一首诗,救了他一命。

后来唐玄宗回来,王维的弟弟王缙任国子监。他让玄宗看到了这一首灵璧诗,这让玄宗感受到他们回来是人心所向,于是王维也就因此。只被免了一级的官职。而其他人要不就是被杀,要不就是被贬,在我们看来,这对于王维来说是一件十分的幸运的事情,但事实上对于王维来说,其实并不是一种幸运。

王维是一种典型的儒家,儒家所注重的是一种名节,是一种真,所以,即便王维没有被杀,但是他还是会有一种自责,他明显可以去自杀,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这也成为了王维一生中最大的一个节点。

自那以后他的官还在继续升,越升越快越升越大,最后,他竟成为了太子的老师,成为了朝廷中的一二品官员,但是他还是无心以朝堂之上,他的官越大,他对他自己的谴责就越深,愧疚就越来越多,只有在自然之中才能让心平静下来,于是他写了越来越多的山水诗歌,那些诗歌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诗越来越短,语越写越浅,越来越易懂,在这些诗里面个人的感情越来越少,只有空了只有景,但没有人。

他超脱于自然当中,不是由于官场过于黑暗,也不是因为理想无法实现,而是因为伪官事件他做出了他自己的选择。这也就有了诗佛的称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佛是怎样炼成的?——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