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会听课的老师

      教师的个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每个老师用心、细心、慧心和耐心去助自己成长。而教师的成长包括教师的专业素养成长,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和同仁之间的取长补短。

      教师每天面对的事情很琐屑,但教师如果可以在内心里给每个孩子留有位置,那将是最博爱的教育。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自然会有他人,最好的教育就是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于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密切关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理念的落实。

        教育教学的常规有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听课等环节,这些环节很多都特别关注学生的感受,但听课却更多的关注老师,于是在听课的时候无比忙碌,忙着记录,生怕漏了上课老师安排的一个环节,说过的一句话。

      我们听课总是不自觉地以教师为中心,其实不然。我们常常步入听课的误区。

      误区一:重点关注的是教师的教,从而把教师活动作为评价教学的重点。

      可是课堂的主体是谁?评价课堂好坏的主题又是谁呢?我们的听课评价并没有真正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并没有让课堂成为学生收获的舞台,而变成了老师上课、表演的舞台,将主导地位的教师,变成了主题,这是不是偏离了课堂的本质?

      误区二:教师听课前无充分准备,没有去了解课标、教材,没有分析教学目标和要求。

        每堂课都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核心素养。每一节课都要考虑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和核心素养的落实,也许不能都实现,但一定要有重点。可是,我们经常听课,拿起听课本就去听,那我们听什么呢?我们了解、熟悉吗?我们能做到心中有书吗?

        误区三:听课过程中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课堂反馈的信息。

      在课堂中,我们的关注不应该只有教师的引导,活动的设置,而忽略学生的反馈和参与,及学生课堂的收获。一堂课,不是表演,最优秀的老师是能把事故变成故事,这才是最高的演绎吧。

      误区四:听课者定位为教学的旁听者。

      我们清楚,在一堂课里,上课的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引领者、主导者和参与者。那听课者呢?听课者要用怎样的身份走进课堂?是旁观吗?是感同身受上课者的感受还是感同身受学生的感受?我们有没有把自己降到和学生一样的水平去听课呢?高高在上,如何感同身受?

      那我们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打开正确的听课这一环节?

      我觉得首先,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从而把学生的课堂活动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于是在听课中,我们更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反应、情绪、态度,这才是听课的重点。其次,在听课前一定要充分准备,对课堂涉及内容的课标、课本、教参,从而明确教学重难点,感受上课者的深刻理解和突破艺术。再次,听课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课堂活动,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关注学生听课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审题或者看书的习惯,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等等。最后,听课者的定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甚至能变成小组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开展活动,听课者此时是观摩员,去感受他们的分工、合作、参与。任何一个活动都该有示范、分解、练习的教的过程,不可能一个活动一说,大家就都能做好,这不是真实的课堂。

      听课,是教学中取长补短的重要环节,是我们的很好的自我反思的方式,是我们作为参与者参与课堂,感受教学涉及是否考虑学生学情,是否能让课堂有效而又有趣!

      做教师,不能贪心,不要希望做了就能立竿见影,但是一定要相信智慧和方法会引领孩子走进更好的学习世界,会拥有更好的心态来对待学习!用心去做一个会听课的老师,让自己更好改进教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一个会听课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