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的手机里早就有了抖音,但是之前没上去看过,周边也没人玩,所以就荒废了。近段时间周围的人又开始刷起来了,还经常讨论,甚至连老板也经常拿抖音里面的视频跟我们说方案可以怎样怎样,为了不“落伍”,我也开始刷起来。
第一个晚上,是从7点多开始,中间起来了上厕所,我以为就滑了一会,回头一看时间,吓了一大跳,都11:30了,我赶紧从沙发上跳起来:有毒,这个玩意让人失去了时间概念。我忍了几天没有玩,周末,想着第二天休息,就肆无忌惮起来,是不知鬼不觉地又刷起了抖音,这回更惨,从6点刷到了12点多,中间无数次告诉自己,刷完这个就起来,结果又刷了好几条。就这样反反复复地一边告诉自己,不要玩了,可是手指不听话,依然不由自主的一条条滑着。就这样荒废了一天,脑子里全是里面的网红音乐。
接下去的几天我再也没敢打开抖音。是真的怕了,原本只打算玩半小时,一不小心就虚度了一天。
我马上开始搜索关于抖音的很多资料,发现“ 窍门 ”了:
15秒!
抖音的时长设计是15秒,从工程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刚好是人的专注力最能集中的时长,如果太长,注意力的聚焦度就会减弱,而15秒的时间,刚好能够让人形成片刻的印记,产生强烈的愿望,想要再看一遍,或者看下一条。而短短的15秒,正好为你创造一个虚拟空间,来消磨你的零碎时间!
给你最具冲击性的片段!
文字、图片、语音的冲击性,都没有视频来得大。抖音的视频、音乐的呈现形式,抖音的视频,都非常“吸睛”,用到的音乐,基本都是音乐排行榜前几名的音乐的副歌部分,非常具有冲击性。通过声、光、交互、反馈等多种全方位模式,一段一段最精彩部分的连结,能让人看得停不下来。每个人长期被这种“高刺激阈值”包围,习惯了轻而易举的获得大量愉悦感和满足感,他们就会慢慢对现实中那些愉悦感少、付出更高的努力的行为,比如学习、阅读思考等失去原有的专注和兴趣。
大数据算法精准推送!
抖音会根据用户最感兴趣的内容,不断调整推送方向,比如用户最喜欢看生活常识,那么用户的推荐栏里,就会出现生活常识类目里点击量最高的一些内容。不断给予用户这些高刺激高强度的愉悦感,用户本身还会通过不断刷更高强度、更持续、更深入的刺激来强化自己的行为。
1.内容
再说说抖音的内容,大部分是由草根分享的生活,无疑拉近了用户和分享者的距离。偶尔出现的明星,更是让抖音增加了吸引力。另外,犒赏机制的存在,奖励、评价用户,强化了用户的成瘾性。
2.用户
现代人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尤其是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一天忙下来,需要有一个小小的放松机会,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拥有热门话题的抖音正好钻了这个空子。抖音本身的内容以轻松、搞笑为主,符合社会压力大需要快速放松、消遣的现代人。几分钟的时间,连跟朋友在微信上聊天都不够,但是,在抖音上,就能快速地获得放松。
只要打开软件,马上看到别人的生活,上就感觉不再孤独。发现很好玩、有趣,得到了大脑的冲击,就不断想寻找更多的冲击,总想找到更猎奇的内容。
3.分享者
人都是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需要。一段抖音的小短片得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用户的点赞、认同,对上传者的价值感、认同感是相当大的提升和强化,更是刺激了上传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南方周末》有一篇文章《一大批抖音弱智正新鲜出炉》中写道:
Kill time,有意思的一个词组。如果你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是“杀死时间”,给人以刀锋凛凛的主动感,意味着人可以驾驭时间;可如果放在具体语境里意译,则是“消磨时间”,给人的感觉是轻描淡写,轻松惬意,甚至无所事事,成为时间的奴隶。
张小龙说,好的工具不应该黏住人,这大概是“杀死时间”的意思。但对大部分人特意要粘住人的工具来说,特别是纯粹娱乐的工具,就是要抓取你的时间,消磨你的时间。
为时间而焦虑的大有人在。自媒体创业“教父”罗振宇就参考国民总收入GNP,提出了一个“国民总时间”概念,简称GNT(Gross National Time)。当人口红利消失,那么“国民总时间”也是给定的了,争夺用户时间成了一场零和博弈,给你的时间多了,给别人的就少了。
这就可以解释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内容生产公司的焦灼,他们必须面对一场有关时间的战争。和一个手机APP争夺时间的,可能是一部电影,可能是一个电视节目,也可能是一款游戏。他们费尽周折,侵入了厕所,打进了寝室,挤占了睡眠,让你玩到天亮,玩到猝死。
可以说,互联网在追求一种宰制用户时间的权力。它并不显赫张扬,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权力,它们通过各种巧妙的产品和技术设计,对用户进行“规训”,在无意识中占据用户的时间。从这个角度上讲。容易被宰制的,恰恰是那些不知道怎么高效利用时间的用户,那些孤独到天亮的用户,抖音也好,快手也罢,没有啥子高低,都是一台时间的挖掘机罢了。
据说,花更多时间在社交媒体上,只会越来越笨。这话大概也是成立的,因为信息被肢解,知识成为碎片,人就成了投喂的目标,不用动脑,你只要负责傻傻发笑就好了。
拒绝让自己上瘾且浪费时间的事
1.分析自我。对于有些人来说,“抖音”是他的“刚需”,卸载了还是会重新安装回去,因为根本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品。所以,如果你一旦沉迷了,一定要问问自己:我们沉迷“抖音”的“点”都在哪儿?
2.回避法。也就是所谓的环境隔离。惹不起躲得起,一旦发现有沉迷苗头,斩断源头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