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主所思2021-08-20

                                读《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有感

    今天下午,曹县石西珍老师发出了对成文背景的思考,罗立老师总结为靠“教育”推行民主,在这一问一答中(我或许总结得有些片面),引发了我对陶行知先生成文目的的思考。的确,文中的教育观点诸如:“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等等,我们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发掘了42年了(1979年3月陈鹤琴先生致信教育部和中国科学研究院要“全面、系统的总结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与思想”)。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之后,再来讨论其中有哲理的教育观点、作用与意义已经不大,不如再进行高一级的思索,思考先生的出发点。

    “民主教育”是先生生命后期重要的教育思想和疾呼。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是以民众为核心,以启发大众为目的,进而建设民主国家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法对于当今中国依然有启发意义。先生之所以被称为“人民教育家”,就是其对平民教育的孜孜不倦。

    先生为什么要谈民主教育?本文又为何重视小学教师的民主运动?皆在民主二字。只因那时那刻日本侵略者战败退出中国后,中华民国依然没有民主可言,所以先生要通过教育实现民主之所愿。

    《管子》一书一开始就谈到君主治理人民,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话虽简短,却深刻阐释了经济基础对民众的重要性——礼义教化是建立在人民生活物资充足的基础之上的。民国时期,百业凋零,人民不断对自己的生存而担忧。教育也只在能上得起学的统治阶级阶层生存,一般的老百姓根本就接受不到教育。生存权和受教育权都难以保证,又如何实现民主。

    我狭隘的观点认为,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陶行知先生急迫的实现“平民教育”,想从教育实现民主的愿望跨度可能大了点。应该是用教育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有所养,物质生活充足之后教育和民主的愿望才能更好的实现。在这一点上,我们更能够明白,为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词是“富强”而不是别的。

    无论西方所谓的民主还是印度当下的教育状况,都能解释民生、教育和民主的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民主所思202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