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定义
我刚冲泡好一杯咖啡,准备开始今天的工作,一则新闻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它有这样几个关键词“Facebook”“中国”“学霸”“跳楼自杀”。
9月19日中午11 点半,一名在硅谷科技巨Facebook脸书工作的华裔男子陈勤,在总部大楼跳下身亡,年仅38 岁。
看到这则新闻时,我的第一反应和所有人都一样,那就是:美国Facebook总部工作,这就等于像是在美国的腾讯、华为公司工作,这么好的生活为什么要自杀呢?
各方调查推测,最大可能是工作压力。
一位曾在Facebook工作过的工程师调查发现,陈勤自杀的时间,距他所提交的一份关于“SEV”——严重的网站事件的审查报告只有一小时。他说,陈勤此前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显然想推迟审查日期,但未能成功,由此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到这,我还是有些不能理解,工作上出了些纰漏,大不了就扣工资、降级,还不行就离职呗。反正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美国如果不行,就回祖国母亲的怀抱。
带着困惑,我查遍了网络上能找到的一些信息,发现其实不仅仅只有陈勤这一个悲剧。
去年美国高通公司华裔工程师大卫·吴跳楼自杀。死前,曾先后被高通裁员两次。2017年加州大学心理学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刘薇薇,顶不住学业压力,在宿舍内自杀身亡。
图自陈勤Facebook账号
在这些悲剧的背后,我发现了一些相似之处。他们似乎都是学霸,过着一些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就像我们今天说的主人公,陈勤。
陈勤1999 年考入了浙江大学,随后留学南加州大学。他只花了两年,就在南加大读了个计算机科学硕士。毕业后开始工作,两年一跳槽,直到到了Facebook工作。
如果人生是一场游戏,而不同角色有不同的命运,抛开结局来说,我相信很多人都想选择陈勤这样的角色。
他从小就是班级里的佼佼者,学习生活上一帆风顺,985 名校,出国留学,高薪工作……这简直就是大家眼中的完美人生,可是最后却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悲剧结局。我很好奇,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陈勤的父母伤心过度,所以没有接受任何的采访。有关陈勤的成长经历信息很难获取,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进行一些推测。
生在80年代初,陈勤可以说是跟着改革开放一路长大的。在那个崇尚白手起家,靠自己双手致富的年代,也同样喊着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口号。所以,陈勤小时候应该是刻苦学习的。
陈勤也很幸运,1999年,他18岁高考时刚好赶上全国大学扩招第一年。凭着自己的天赋,加上一点幸运,陈勤考入了当年四校合并的新浙江大学。进入一个计算机科学超强的高等学府,陈勤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学业优势。
后来,他又抓住机会出国留学至南加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而毕业后,陈勤保持着2 年一跳槽的规律,工资待遇越来越好,最终到了Facebook。
可以看出,陈勤是非常刻苦的一个人,不管是在学业上还是在工作上。他一直有着一个梦想便是拿到美国绿卡,一家人在美国好好生活。为此他更是把自己的父母都从国内接了过去。然而,经过8 年的不懈努力,在快接近成功的时候,陈勤却失去了再坚持一下的信念。
有的人会觉得,为什么不再努力一下呢?有的人可能会认为,不就是美国绿卡没拿到么,回国后,可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还有的人可能会说,拿着22万美金的年薪,还有什么好难过的?
我尝试着站在陈勤的角度去理解,他是一个从小便一帆风顺,集父母期待,老师赞许,同学羡慕于一身的人。他好像从小就带着光芒,虽然这些光芒可能都是他努力得来的,但他的努力也一直都有着相应的回报。他坚信,只要努力付出,就一定能达成梦想。他前38年的生活都是这样,付出就有回报,努力就能成功。所以,因为他的努力,他从未失败过。
但,在美国的这8 年,他努力了,奋斗了,拼搏了,但他期待的绿卡却一直没拿到。他尝到了失败的味道,一尝就是8 年。于是在他可能要被裁员的时候,他一直绷着的那根“努力就能成功”的弦,断了。
陈勤的故事无疑是一个悲剧,但他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很多好学生。他们努力学习,刻苦奋斗,都为了争一个名次,一个高分。而父母也期待他们这样的努力。父母们总会为他们打气,说“加油,努力奋斗就一定能成功。”而当失败的时候,他们会说,“如果再努力一点,下次一定行!”
父母教会了孩子们如何成功,却忘了教孩子们如何失败!
没有人能一辈子一帆风顺,失败总会找到他的。而失败来的时候,不会处理,不会面对,结果可能就是毁灭性的。
陈勤已经成了一个不能弥补的遗憾,但是我希望中国其他千千万万个学霸孩子们不会重蹈覆辙。作为父母,一定要注重孩子的挫折教育,不能一味地强调成功的重要性。
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个不会失败的孩子,最终也不能享受到真正的成功的。
咨询师介绍
我是蔡琛,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青少年特训学校顾问,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时限:7年 价格:299/60分钟
擅长领域:亲子教育 个人成长 婚姻家庭 人际关系 性心理
---END---
文章转自【圆心率心理】
请在下方留下您的宝贵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