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4

                      苏家有子初长成


经过苏轼勤奋刻苦的努力,在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三月,二十一岁的苏轼与十九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的带领下前往北宋都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兄弟俩先参加了当年七月京城开封府组织的举人考试,顺利通过。接下来,兄弟俩参加了次年正月由朝廷礼部(相当于今教育部)组织的省试。苏轼的这篇文章见解独到深刻,文字质朴自然,比例稳健通达,隐隐传出一股大家的风采。当时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当代文坛宗主欧阳修。欧阳修非常喜欢苏轼考试的文章,本来决定将它列为第一名,可是转念又一想,这篇文章写得如此之好,作者会不会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呢?可是如果将曾巩列为第一名,自己的行为不是徇私舞弊吗?为了维护考试的公正,欧阳修决定忍痛割爱,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二名。发榜之后,欧阳修才发现曾巩不是第二名,他读到的这篇文章是一个来自眉山的小伙子写的,如此可见苏轼的文章真的是文采斐然、妙笔生花,行云流水。

考试进入第三步,由皇帝宋仁宗亲自主持殿试,苏轼兄弟与其他三百八十多位举子均顺利通过,并为同科进士及第。这一年苏轼二十二岁,苏辙才十九岁。按照古人的说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也就是说五十岁中进士都不算老,苏轼兄弟俩真是名副其实的少年成名啊!

苏轼用他天才的文思与妙笔,一举成名天下知。

可是,因为母亲程夫人的不幸去世,苏轼只得返回家乡服丧。三年之后,苏轼兄弟陪父亲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一次北宋皇朝最高级别的人才选拔考试——制举考试即将举行。制举开设次数极少,两宋三百年历史中,只举行过二十二次制举考试,资格审查也极为严格,能够参加考试的人很少,能够考中的人就更少,考中而成绩优异者则少之又少。

在此次考试中,仁宗皇帝与司马光等考官将苏轼点为制举第三等,这是极高的荣誉。按照宋代制举等级的惯例,一、二等都是虚设,实际最高等级为第三等,其次为第三次等。第四等。第四次等,第五等算是不及格。因此,苏轼得第三等是破天荒的大事。弟弟苏辙也不示弱,获得了第四等的好成绩。

这一年苏轼二十六岁,苏辙二十四岁。

由此看来,真正善于读书的人,读书读的很优秀的人,不会成为考试的奴隶,而会成为考试的主人。

从苏轼的读书生活中可以总结出几个很重要的因素:第一,他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第二,他有非常扎实、雄厚的基本功;第三,他有非常科学的、有效的读书方法;第四,他善于灵活地运用知识;第五,良好的机遇,在人生最关键时刻,名人欧阳修对他的提拔奖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所有的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才造就了少年成名的苏轼。正是这样善于读书的人、勤于读书的人,才能成为考试的主人、成为大文学家,才能在政治上实现宏伟的志向。

明天继续为大家解读苏轼步入仕途的坎坷路程,请看“一入仕途深似海”。

gIH0o����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