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百死千难”——阳明

当王阳明把难以打败的朱晨豪的谋反打败了之后,本应该是论功行赏的时候,可是皇帝在这时却要御驾亲征,由于武宗是一个好战的皇帝,于是他就压下了捷报,准备去御驾亲征,并且要求王安明将俘虏放掉,让皇帝再抓一次。

王阳明本来带着俘虏从南昌出发,准备向皇帝进谏,并且去论功行赏,谁知道宦官张忠和许泰两人应于听从了皇帝的意思,想将先生追回来,不要让他去,可是先生却不听,继续向前走。后来,先生遇到了宦官张勇,张勇是在当时的所有宦官中较好的一个,他是一个较为正直的宦官。张勇对先生说了一番话,你虽然以为将俘虏献给皇帝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并且不想让天下的百姓再受到苦难,但是,一旦你激怒了皇上,再加上皇上身旁的那些宦官在火上浇油,那么天下就有很大可能会大乱,甚至比起以前的百性,天下百姓和苍生更会生灵涂炭。而这句话也正是说到了先生所的心中,先生所想的就是不想让天下再次大乱,使百姓受到痛苦,不想在百姓像朱宸濠叛乱那一段时期一样生灵涂炭,这也就是“动为苍生谋”的一种举动,于是,在张勇说完这番话以后,王阳明没有办法,并且张永这番话是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并且是很符合实际,这是王阳明不得不承认和接受的,于是先生只能将俘虏给了宦官张勇,并且称病。

但是这番举动并不能免掉王阳明先生本人的麻烦,很快先生就有了更坏的遭遇。先生的这番作为和功劳导致皇帝身边非常信任的宦官们,比如张勇和许泰都想抢他的功劳,于是他们就一直在皇帝身边说王阳明的坏话,还有一些像大学士杨一清这样一个非常正直的人。因为与王阳明的政见不同,也不太认同王安明所创建的与朱熹不同的向外求理的学问,于是他对王阳明也有一定的阻力,而在这两者的情况下,先生的处境变得十分的困难。

过了一段时间,那些宦官们更加的变本加厉,甚至于想置先生于死地,于是就在明武宗跟前对他说,先生会谋反,在那时谋反是杀头的罪过,或者说杀头还是轻的,在那时谋杀的罪状就是诛连九族。虽然那些宦官是明武宗本人非常信任的人,但是只要是有一定思考的人都是会怀疑的,于是他就去验证了王阳明先生是否真正的想要谋反,结果发现王阳明先生其实并不想。于是宦官的想法和希望就没有达成,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这么放弃了,他们依旧还是在次次阻挠王阳明先生与皇帝的沟通。每次都置先生与险境,那么在这时先生的心境是如何的呢?

其实先生早已悟透了生死,生死之道皆被参悟,他就不在意自己的生死,也不在意自己名节是否清白,他做事在于良知,他的选择是因为义之当为,他不会怀疑自己的清白,同时对于先生来说,外界对他的评价也不是那么重要。只是在这时就会有一点非常纠结,安邦定国,修齐治平,这些儒家理想中的作为都是需要结果存在的,否则一切事情都是空的,那么在这时外界的评价也是需要采纳的,这也是纠结的点。只是在此时先生所纠结的其实并不是这个,而是亲情,一个人的亲情是无法的摒弃而去的,王亚民先生自己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没了亲情,那么那这个人就不是人了,或者说这个人就是在寻求佛道的心境和境界。但是王阳明终究还是儒家,身为奴家,他这个人的心是热的,是有活意的,于是他在这时所担心的其实是如果那些宦官达成了他们的愿望,诬告了先生说先生要谋反,并且皇帝也相信了,先生所面临的就是株连九族的罪状,这不单单是他自己要死去,而是自己所拥有的所有的心情,所有对他来说有感情的人。都要因他而死去,这是他无法接受也接受不了的,而这也正好就证实了他的心是热的。

后来直到最后,先生又将捷报重上了一次,在这时他的直系上属是皇帝,也就是说这次的功劳最重要的还是归功于皇帝,以及在先生的上书中也多加了几个宦官的名字,那么先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并不是因为先生臣服于权力,臣服于权威,而是因为皇帝好战却不能无功而返,为了让天下的战乱少一点,让那些宦官和明武宗不要再用百姓的生命为代价,任百姓生灵涂炭,自己抢夺功劳,他在为了百姓着想。

我们都说先生这一番经历是百死千难,那么先生到底难在何处呢?

其实在这次平反的过程中,依据先生的军事才华去平定朱宸濠这样的叛乱是不难的。这是所有人的观点,而在这之后就有了两个观点,他们都是有不同的独特的意义,御央黎龙认为,这次先生之所以难,是因为。在先生立下大功之后,本应该是赏罚分明,可是,在这时国家却没有公正和正义,这就是当时的难,南羽没有公平,国家没有正义。

同时还有另一种观点就是先生的弟子钱德洪,认为这次平反不难于倡议,而是难于忠泰之变,在这时,钱德宏所指的倡义看似和繁龙。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两个倡义所指的意思是不一样。钱德宏所指的倡议并不是公平正义,而是一直当为对于王阳明先生来说,一直当为顺着自己的内心去走是不难的,对于先生来说,致良知这一每一件事情是自己很轻易就可以做到的,但难就难在宦官对先生的多家阻挠,使先生在亲情这一方面有了困扰。

但是在这两者之中,不管是哪一种,先生在此次事件中都是难的,都遇到了许多的困难,而这也就是先生的百死千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先生的“百死千难”——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