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雨像个小孩,有时可爱,有时毫无征兆的就哇哇大哭。今天就是大哭的状态,下班时段下个不停,让人好不耐烦。
在地铁上,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似有事对我说,说等我回到住处再说。心中有些预感也许是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
到站,冒着雨,快步走回家。
拨通的QQ视频通话,这才知道了她今天的遭遇。
一个15岁的职校男生到柜台要求开卡,但说手机放家里,没带来,也没有固定电话。根据银行相关规定,新开账户必须留下联系方式,且这个联系方式是本人在用的,因为要当面发短信验证的。听了这个回答之后,那少年说要留他妈妈的手机号码,柜员说不行,因为系统设定了一个手机号只能绑定一个客户,新开账户的联系方式不可以是已开客户的联系方式。听了这个解释后,那少年就火了,骂柜员,威胁柜员,还摔东西,大堂经理和客户经理也不敢上前劝阻,支行领导也不在,所有这一切,只有那个小柜员单独承受。那少年是和他母亲一起来的,见自己的儿子发疯似的发飙,也只能在一旁啜泣。可想而知,这个15岁的小刁民折磨了他母亲整整十五年,在农村人看来,这母亲的命也是够苦的。令人气愤的是,15岁的年纪,本该纯真善良,是什么造就了这么一个可鄙的小霸王,这足以引起我们很多家长的反思。
他威胁着说如果当事柜员不出大厅给他道歉,下班后他要在银行门口找柜员麻烦。对此,当班的经理说,那让你弟弟来接你吧。除了这一句,没有其他任何的关心了。如果说,对于来自外界的威胁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其实银行的保安完全可以采取行动的,可是并没有),那么威胁发生后周边之人的反应,有常识和正常之人都应该知道,应该是温暖的言行。可是,发生的这一切,并非如此。支行长不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办公室主任也不清楚,领导自然也就不知道。所有的委屈和屈辱都是一个小姑娘独自承受。我们不禁要问,贵行的高端大气上档次难道是以这些小姑娘的屈辱和恐惧为底色吗?毕竟,这种底色外人是无从了解的。
听完这边啜泣边讲述的不堪之事,小南也是火冒三丈,顿时激活了一件小南经历的类似的事件。
那时的小南也是柜员,进入提醒刚满一年。一个半熟客户拿着20万的现金来开卡,说要开贵宾卡。男,40岁上下,瘦高但结实的身材,戴着一副墨镜,金项链,手臂有纹身。旁边一个年纪相近的女人。说是半熟,是因为一个月总会来次把办业务,也听到过关于他的一些在银行的一些劣迹“。据说是搞什么诈骗的,涉不涉黑不是很确定。他平时来办业务都是用一张贵宾卡,这次又要开一张,结合他的背景,很有理由怀疑他目的不纯。核查身份证的时候,我好像看出了点什么?比照人像和他本人,吻合度介于像与不想之间。我就问了一句,这是你本人吗。因为听闻他有个弟弟。
一看就知道是啊,我这个大活人在这里,你没看出来吗?瞎了吗?
小南顿时心虚半截。
可是,身份证核查显示这不是你本人。持他人身份证不能办理本人业务,这是规定。
你妈的,这就是我的身份证,怎么不是我本人,你找茬?他生气了,恶心而可怕的面容小南不像描述。
我们的联网核查是联结公安局的系统的,未通过校验,是系统显示的,不是我说的,按照规定,我不能给你开卡。
妈的。这时他用力拍了一下防弹玻璃,还看了我的柜员服务牌,然后拿起来用力砸了一下,用威胁的口气说,你什么的狗屁规定,拿出来给我们看看,要拿不出来,看我不搞死你。
我转而向派驻经理求助,她就赶紧给我找一些开户时的人民银行的一些规定。最后时没找到很符合的一条,但找到了一条相近的,就递给了我。
我用笔圈出了那两行字,隔着防弹玻璃指给他看。
他说,我看不见,你拿出来。
我说,我们内部的资料,不可以拿到外面去。
你他妈这是存心的吧。拿出来,要不然就给我办。还一直在拍桌子。
我说,我不能拿给你看,按照规定,我也不能给你开卡。逞着说出了这一句,我就不说话了。但心已虚到极点,也很害怕。第一次受人赤裸裸的威胁,什么也不能做,甚至话也不能多说一句,否则就永远是你的错,不管你是对的,还是你出错了。
他吵吵闹闹了一阵,叫嚣着,看着大家没有一个人理他,拿着钱,恶狠狠骂了一句,走了。当时,我不知道,他是心虚了还是不想办了。反正我是彻底虚了,感觉,这他妈是一个大学生干的工作吗,跟这种混混打交道,还只能自己一个人应对。多么无助,多么孤独,又害怕,又窝火。
下班时候,支行长营销回来了,听闻了这件事,说了几句壮胆的话,也安慰了我,情绪也稳定下来了。是啊,当时那种情景之下,怎么没人想到报警呢?
后来我才明白,处于弱势地位的我们,其实没有那么多人为我们考虑。自我一上柜,同事就说要保护好自己。确切说来,那时我听到这一句话时,还不是很能理解其确切的含义。待我经历了这一事件之后,我才发现,这背后包含的冷漠与孤独竟然是如此令人心寒。
另外一层原因是所有的银行都不想自己上新闻是因为一些非正面宣传的事件,反而极力避免这些事在媒体中发酵。作为声誉风险控制的一种行为来说,本无可厚非,然而,如果这种行为的背后是以员工的屈辱和恐惧为代价的,那么,这是不是超出了法理的范畴呢?
然而,作为劳动关系的乙方,遭遇这种情况的我们,谁又不是无可奈何呢?
伤害已经造成,弥补也是苍白的,况且,常常是没有任何弥补的,没有!
我只能说,明天马上去办离职手续,委屈咱可以受,但屈辱和恐惧不行,本不应该却又发生的这种情况更加不行。况且,对于一个八线城市的银行柜员岗位,完全弱势的你,还在坚守什么?
安稳,体面,收入高,在八线城市的人们印象之中,这些标签确实符合银行从业人员。然而,作为曾经身为柜员的小南负责任的告诉你,其实这些都是伪标签,没有实际意义,名不副实。可能在很多人一线城市奋斗的人眼里,他们的这种标签反而显得苍白和可笑,用八线人员最喜欢的一句话来说就是low。
你以为安稳是吗?只是你没有在那个坑。你以为体面,是吗?只是你没被威胁过?你以为收入高,是吗?你只是没有体会过当别人问你工资多少时的那种尴尬。
既然名不副实,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在坚守?
能力圈的束缚。只会点钱,不会别的了。依赖于一个强大的系统,做着流程化的步骤,可以说闭着眼睛也可以完成。其他的工作完全不会做,等、靠等国企所具有的通病,这群体都有。所以,某中专毕业的网点主任才敢叫嚣着骂她新入职的员工:我找个高中生做的都比你快。不可否认,她说了一句很正确的话,然而这正确未免显得太愚蠢而暴露出自己了。那时,小南和那个同事说,我靠,要是她对我这么说,老子第二天把辞职书扔到她桌面,撂下一句,不伺候了,爱找谁找谁,最好找高中生?士可杀不可辱。然而,他并没有,忍了,再一次忍了。他知道,自己处于弱势地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作为一个数学专业毕业的柜员,那时的他确实没有去往他处的技能储备。
精神的束缚。在八线城市的城乡居民的认知里,工作的职业只有几种,公务员、老师、国企、医生、银行。这些是体面的工作,其余的都叫打工,称不上正经工作。进入体制感觉就好了。而非体制下工资再高,在他们看来,都是不稳定,私人企业说不定哪天就倒闭了,饭都没得吃,还高什么高。他们会说私人企业,没有民营企业这个概念。这种认知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民众中最普遍。此外,柜员这一群体的忍耐力,很大一个因素还来自家人的期望和当地社会不实的羡慕所导致。
经济的束缚。陷于房贷和车贷的泥淖中无法自拔。迫切的改善居住需求及更为迫切的社会舆论支配,促使八线城市的年轻人会早早买房和买车,当然也包括银行柜员。专家学者说的六个钱包,你以为夸张?不,远远不是,随着这两年的消费贷的兴起,它们也为房价的哄抬贡献了除传统信贷外的又一金融力支持。当然,一个90后工作三五年能房车齐备的,远远不是六个钱包所能解释的,你能想到的还有亲友的无息借贷,朋友的紧急周济。其他的,小南不做过多论述。每月脆弱的现金流下,背负着信贷的沉重大山,消费的挤压是显而易见的,最为关键是他们已无法动弹了。小南的一个前同事曾说,等我缓过这段艰难时期,或许也会考虑跳槽。看着他一脸难色,我还能说什么,毕竟,很少有人像小南一样,没有房车的牵挂,可以说走就走。
坚守,这其实是个褒义词。我知道,这是生活方式选择的结果,没有好坏与是否后悔之分。至于这其中的主观成分与被动成分就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不臆断别人的生活,即时你曾经经历过,但作为一个跳出来的人,我觉得有必要画一个窗口,给这些人一种不通的认知渠道,更为重要的是,给那些还未进入但有年头或没有想法进入但可能被各种束缚逼入的人一个不一样的认知,以期他们能做出忠于内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