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这件事我着实不擅长

文/了了    图/网络

记得在网络上看过何老师和汪苏泷的综艺片段。


汪苏泷讲述自己通过微信把做好的音乐demo发给老板时,老板总是予以否定,并命令他“再改,再改”。何老师问他有试着表达过自己不愿再改的意思吗。他说他有在群里回复过老板,本来想发个问号以委婉又体面地表示自己的不愿,可一时手抖发成了叹号。

原本问号所暗含的理直气壮的质疑与不屑现在变成了叹号所暗含的被驳回后的惊慌失措。于是,他觉得自己不帅了,在群里的所有人面前似乎不那么体面了。

何老师、汪苏泷和其他几人由此话题展开了讨论……从问号、叹号讨论到了省略号、句号和逗号各自在社交聊天中所潜在的“气质”。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微信聊天似乎成了一门好大的学问。连用什么标点符号,发多少个“哈哈哈”,……都各有其深意。


1.


记得最初微信被使用时,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很单纯、轻松。


朋友圈里简简单单的一条条信息,浏览起来让人觉得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生动又可爱。没有了QQ空间里眼花缭乱的功能与版块,没有了每一条说说下细小又似乎可有可无的“浏览量”与“点赞量”……大家在【社交圈】的氛围似乎又回到了最原始的简单与纯粹中。


如果说,QQ空间带给了我们越来越多的疲惫感,那么微信便是将我们重新拉回轻松感之中。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从QQ领域转到了微信领域。圈子还是那个圈子,但氛围已不是当时的氛围,多了些纯粹与干净。


但是近年来,随着微信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和精妙,我们在微信上的相处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微妙,甚至趋于复杂化。


就连【表情】都在人们的心里变了味儿,失去了它原本的意思。


大家的交流越来越谨慎和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发了什么表情或是加了什么符号,使对方会错了意,好心办了坏事。


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分钟,坐在电脑前的我刚刚打开写作软件,正要敲打键盘抒发心中快意。


“咚!咚!咚!”,屏幕前右下角的微信小头像忽然闪烁。我一时止住了脑海中的思路,点开闪烁的头像,打开了聊天窗口。


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原汁原味”的中学时期的照片。照片里三个女生紧挨在一起,比着稚嫩的“剪刀手”,流露着些许青涩的笑容,正看着镜头。我被这突如其来的“被打回原形”惊着了。


发照片的人是一位中学同学。


我既开心于被十年未联系的老同学记起,又因“原汁原味”的自己再次被人看到与想起,而难免感到有些害臊。


我说“图片最右面的是谁,我不认识她哈哈哈”,并配了下面的表情包。

图 / 网络

“我也忘了”,对方也给了我体面。

“翻QQ看到的”。

……

于是我们聊起了QQ里至今还留存的中学时期的老照片。

……

“你现在在哪啊”

“在辽宁啊”

“上班?“

“待业,备考,继续读书(捂脸笑)”

“可以(捂脸笑),你这是读到老学到老啊”

“没有,再学三年打死都不学了,够够的了(捂脸笑)”

说罢,我又附上一张表情包,并发了“哈哈哈”。


一直是对方找话题,我又不想回问人家同样的问题。似乎问也不是,不问也不是。对方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多年未联系使我们的言语间总透露着些许尴尬。


我们的对话停止于此。


是的,此刻,停也不是,不停也不是。索性,不想在这件事上再多添烦恼,便没有再说话。


巧的是,对方也没有再说话。


我想,这是一种面对尴尬的默契。


现实生活中本就社恐的我,在网络中的聊天也没有好到哪儿去。我们反复斟酌字里行间的表达是否得体、是否大方自然、是否充分表达了本意而不引人误会、是否不会尴尬、是否又能不断地引出话题…………似乎,这成了一件有点伤脑筋的事情。


  02


聊天这件事我着实不擅长。


比起聊天,我更擅长思考。这不,指尖正上上下下地敲打着键盘,表达着脑海中源源不断的思绪。


但我想,青涩的照片被人再次看到和记起,也不失为一种可爱和幸运。笨拙的交流或许也源于对心中同窗情的一份真诚。一直在我心里的久违的同学们,多年后仍然互相被记得,实属一件暖暖的事。


聊天的过程或许尴尬,但聊天的结果却使我们在心里回味了当年的同学情谊,了解了彼此还记挂着这个老同学而心生温暖。


聊天这件事,可以不擅长,但不要抗拒


欣然接受每一次的“窗口跳动”,积极回应每一次的“咚!咚!咚!”。纵使是尴尬的开头,也会从尴尬慢慢变得自然,最后是愉快的结尾。


允许生活中有一些小尴尬和小窘迫,生活才会显得更富有趣味与可爱。美好的瞬间在我们的心里也会格外地发光发亮,它们照亮了那些小尴尬的瞬间,使不美好也成了一种美好。


聊天这件事我着实不擅长。


但下一次,我还是会不吝啬于聊天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天这件事我着实不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