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我把所有特意,都说成了“顺便”;万千用心,只道一声“巧合”;万般无奈,却只说"都挺好"!
_
01
_
_
子女的“都挺好”
“父母在,不远游。”
在大时代面前慢慢成为一句令人深感无力的话,
不知道有多少家庭过着一年一聚,甚至两年一聚的生活。
“报喜不报忧”,
也似乎渐渐成为很多在外生活的年轻人的常态。
地铁上碰到过一个男生,三十几岁的样子,跟家里在通话,说他正在外面旅游,接着以信号不好为借口匆忙挂了电话,低下头,看着手里还攥着那几份求职简历下了地铁。
路灯下一个女生一只手拿着冻硬的馒头在啃,另一只手打着电话,跟父母说在吃大餐,还不忘叮嘱家里的生活费已经打到卡上了,可以给弟弟买台点读机了。
在《北京女子图鉴》中,北漂的陈可对母亲隐瞒自己与男友感情破裂,用搪塞与推脱维持看似风光的生活。
在姚晨主演的电影《一切都好》中,女主管清用“一切都好”向父亲隐瞒婚姻的难题,独自伤神。
............
在艰难的生活中,我们会因为种种理由不愿让父母了解我们捉襟见肘的生活。
我们为了不让他们担忧,跟他们隐瞒了生活中不太光鲜的部分,只给他们一个模糊而虚幻的太平假象。
可是,当我们把自己过得不好的那些日子向父母隐瞒起来时,换来的却是他们过得不好,也不愿意主动告诉你!
当我们将不让父母担心,成为“报喜不报忧”的理由时,
他们也将不给孩子添麻烦,成为心底里最后一道爱!
_
02
父母的“都挺好”
看过一个央视公益短片——《老爸的谎言》。
片中的年老的父亲接到女儿从远方打来的电话,对女儿连连说:
“和老朋友出去玩了,排练节目,挺忙的,一点都不闷,那么多朋友,你放心吧。”
“我啊,吃得饱,睡的香”,“都挺好,都挺好”!
电话挂下后,父亲独自坐在老房子边的大树下,出神地看着远方。
哪有什么朋友和节目,不过是父亲一个人的落寞和荒凉。
一次女儿来电话,问父母近况。
父亲说:
“你妈妈不在家呢,去跳舞了,没事儿,你放心。”
女儿不知道的是,电话这头的父亲,一边和她说话,一边去给病房里的老伴送饭。
为了不让远在外地的女儿担心,父亲隐瞒了真相,选择了所有的一切都自己扛。
时隔不久,女儿又给父母来电话了。
老两口齐声在电话中说:
“你好好工作,不要担心我们,你忙,先挂了吧。”
放下电话,苍老的父母,看着病床的窗外,
不是不想念孩子,只是会怕年老体衰的自己给子女添麻烦,工作忙碌,来回奔波,于心不忍。
不给孩子添麻烦,是他们心底给予孩子最后的爱。
父母的“懂事”令人心酸,甚至心痛。
我不喜欢吃瘦肉,你吃吧。
我不累,你不用担心我。
我衣服已经很多啦,给你买就行啦。
没事儿,假期不用回来,没关系的。
即使生病了也不告诉我们,自己买点药或者去医院挂个水,一旦被问到总说:“老毛病了,没什么大不了。”
..........
细数流年,翻开时光记忆,才瞥见父母爱子之心,根本无法衡量。
“都挺好”,是中国式家庭最大的谎言。
_
03
_
_
我们的“都挺好”
节目中奇葩说,有一期辩题《生活在外地,我过的不开心,要不要跟爸妈说?》里,
作为正方的席瑞,他说自己在参加这场辩论赛前思考了很久,他特意去翻了和他母亲这一年来所有的聊天记录,内容几乎不外乎都是这样的:
“妈,我保送研究生了。”
“妈,我拿奖学金了。”
“妈,我辩论赛又赢了。”
..........
从来只是与妈妈分享自己认为快乐的事情,习惯了对她刻意隐藏那些并不愉快的日子和经历。而妈妈的回复永远是三个大拇指或者三个鼓掌的表情。
那时的他以为,长大了就是学会独立,学会照顾妈妈的情绪,不再让她担心。
直到暑假的一天,偶然得知了妈妈因病做了手术,而自己却毫不知情。
“说了有什么用,还不就是白担心吗?”这是妈妈给他的回答。
可让他真正自责和愧疚的是我妈进手术室的那天晚上,我正在和同学们对酒当歌。
我妈不肯告诉我,从此之后我心里面就有一个坎。而一旦知道我妈会隐瞒我,我就再也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我自己的生活,这件事情换作我妈那边是一模一样的。
原来,当我们把自己过得不好的日子隐藏起来的时候,父母也把他们的辛苦都包裹了起来,我们再也走不到彼此的内心深处。
“所谓亲情,不就是你牵挂我我牵挂你吗?
他们是我们最亲的人,我们有什么话不跟他们说又该跟谁说啊!不要让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活成一座又一座的孤岛啊!”
当我们有一天觉得这些牵挂都有些多余的时候,我们抹除的是亲情本身呐。”
亲情的宝贵之处,就在于那份互相牵挂的羁绊。我担心你,你担心我,大家一起度过难关!
_
04
_
_
请把“都挺好”换成“我需要你”
作为父母,你有没有向孩子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跟他说“我们都好”?
作为孩子,你有过把在外的所有心酸不快咽进肚子,只给父母回一句“我一切都好”吗?
我们都为对方着想,把谎言当成了“口头禅”,
结果,我们越懂事,彼此却越来越孤单。
就像奇葩说中的席瑞,完美复制了父母的“懂事”,换来的是亲子关系的疏远,
举个例子:女人离不了婚最大的原因也是因为孩子,美名其曰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可是这种形式上的完整,你以为孩子没有感觉么,他们实际上也是在小心翼翼地配合你的表演。
你生动地在给孩子演绎:明明不相爱,但依旧可以委曲求全在一起。
这样的婚恋观教育起来的孩子又怎么会有自我,遇到渣男,又怎么能及时止损,怎么有勇气从头再来。
所以,还是那句话,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不求完美,只求真实。
枝裕和在《小偷家族》里描绘:
这世间比血缘关系更胶着、缠绕、稠密的,是来自爱的羁绊。羁绊,是我选择了你,你心甘情愿被我拖累。
贫瘠的是生活,富有的却是陪伴。
比起一句“都挺好”,更真切的是“我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