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品牌的未来

新品牌的未来.png

▎ 2785 字 预计 10 分钟

新品牌的未来,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大篇幅,上篇主要讲解方法论,特别适用,没有理解门槛。下篇主要是按行业,筛选了部分做的好的品牌,按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做分析,所以下篇的内容,如果你不对品牌做深入研究,可以忽略不看。

这本书看完收获真的很大,我特别想写一篇推荐语,当我再次看到本文 「后记」 中的内容时,羞愧于自己的见识、格局、文笔有限。它本身就是一篇再好不过的推荐语,请允许我直接粘贴过来,分享与你。

一、后记原文

弘章资本在完成《新零售的未来》一书后,顺着供应链端向上游研究的时候,我们清晰地发现如今的市场环境和商业要素与 10 多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的媒介是非常集中而权威的,比如电视媒体对消费者的影响力非常大。

过去的渠道也是非常集中的,主要通过大卖场来集中销售。

但是,过去的供应链创业者众多,导致工厂供应链端处于博弈的相对劣势。

今天,三者的博弈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媒介端变得极其碎片化,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方式非常多元,比如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

而如今的渠道也非常碎片化,线上平台多元化,线下零售以区域市场为主。

经过 10 多年的博弈竞争,众多工厂逐步退出,最强大的供应链端变得集中,形成超级供应链。也就是说相比过去,今天做品牌的难度和门槛大大降低。

过去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获得权威电视媒体的高效率曝光,先构建一个工厂,然后快速在大卖场铺货构建渠道,形成「天上地下」的立体打法。

但是今天,做一个新品牌可以通过外包供应链生产,加上一个电商运营团队快速在主要流量平台获客转换,新品牌只是一个Logo,但有机会快速崛起获得消费者的初步好感。
当然是否能够持续是一个问题。

但新品牌的成长路径从过去的铺渠道、做大量媒体广告、再做 10%~20% 电商的模式,转变为起势都靠线上流量,快速做到 3 亿~5 亿元收入,然后逐步渗透做线下渠道的新路径。

我们早在 3 年前就敏感地发现新品牌的成长逻辑,也预感到《新品牌的未来》一书很可能再次顺应这种市场的新需求。

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巨大的,主要是不断学习和认知提升带来的不断修正的过程。过去两年中,新品牌和新流量对接的玩法层出不穷,中国企业家的创新思维非常超前。我们其实是一边了解,一边学习,一边总结,一边迭代。

逐步形成了一些关于企业具体经营和品牌认知的思考。

二、罗小布的思考

001 品牌资产投资

华与华方法里面经常提到一个词叫「品牌资产投资」。

只要是品牌的名称、Logo、等 VI视觉符,不停的在消费者眼前出现,就是在投资吗?这并不一定是在投资。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对品牌价值投资理解角度应该是这样的。

在消费者心中,给每个品牌开了一个账户。每一次好的体验、每一次看好的广告、营销方案,都会在消费者心中的账户上+1;每一次投诉、每一次不好的体验,都会在消费者心中的账户上-1。

直到消费者心中这个账号的品牌价值余额,积累到一定体量,自然地就触发了购买行为,也就是商家心中的流量变现。

所以,在消费者心中,对品牌利好的行为,商家要多做。同时也有另外一个问题,一个广告的投放,有些人看好,就加分,有些人觉得恶心,就会减分,商家需要去照顾绝大部分人的审美观,确保最终核算时,品牌资产是正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朋友圈很多人发广告的策略,是不是很搞笑?刚刚认识就来广告,你只看到别人朋友圈带货能力强,但你没看到别人在「品牌资产投资」这样一件事情上持续了多久。

品牌价值,只有在消费者心中积攒到一定量,才能变现一次,每一次变现又得消耗对应的品牌价值,且不能持续的变现,持续变现消费者慢慢的会给你减分。

所以要把握好节奏。

002 为什么大家都在追求极高性价比?

父辈人口基数大,人们更多的是群居、街坊邻居式的生活方式。

购买一个商品除了满足基本需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炫耀,给周围的人看、说,凸显自己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他们就特别喜欢买「牌子的」。

因为品牌产品让他们能获取到更多的炫耀属性,这叫炫耀性消费。

现在 Z 时代到来了,最大的特点是「宅」,公寓、小区的生活方式。一层楼住了几年也不知道邻居长什么模样。

炫耀性消费逐渐的转化成了私人性消费,买一个产品在功能不差的情况下,价格合适就好,不一定是国际大牌,关起门自己用起来舒服就好。

国潮品牌的崛起,也许有一定这个因素。

我发现更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经常遇到的对话是「我这个和你功能差不多,只是品牌不一样,这个便宜一半」

极高性价比又成为了炫耀的资本。

003 硬件+耗材 创新模式

比如你是买洗手液产品的, 当消费者洗手液用完时,下一次是否购买你的洗手液,不确定性很高。

如果你能提供一个全自动的、 无接触的洗手机(把手伸上去,自动出定量的洗手液),消费者在每次用完洗手液时,大概率会再次购买你的洗手液,他会在心里下意识的认为,这个是配套的。

不仅解决了洗手液销量瓶颈,同时也增加了用户粘性,还会因为洗手机的创新硬件,吸引更多的用户入局。

这样的创新模式很多:打印机+墨盒、净水器+滤芯、电动牙刷+牙膏、灭蚊器+灭蚊液 ……

认真去观察小米的生态链,会发现,大部分的日用品创新,都是这类模式 ,在原有日用品的基础上,给你一个硬件,让它们绑定一起。消费者在购买耗材时,内心就会不加思考为耗材「续费」 因为这个是配套的,这个是原装的,这个理由有无穷大的说服力。

004 两个开脑洞的思维

有些网红品牌追求快速的营销手法,但在产品本质上缺乏壁垒,往往仅是一时增量,品牌很快就会陨落。「因为没有找到社会责任感和感化一群恋物者」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观点,当品牌或公司背后的资源或者说资本,跑在了产品前面,这个品牌就很危险了。

微信:一种生活方式
钉钉:一种工作方式
淘宝:一种购物方式
……

这背后的产品价值,具有是社会责任感,他是可以超越资本的,影响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那这些龙头企业,占领了各种生活方式后,我们还有机会杀出重围吗?

我觉得是有的,虽然我目前无法做到,至少在 BAT 之外,这几年诞生了:

滴滴:一种出行方式、
饿了么:一种新的吃货方式
拼多多:一种砍价网购方式
头条:一种算法推送获取资讯方式
抖音:一种短视频娱乐方式
……

按照这个思路,「一种 XX 方式」,也许我们还会找到一些细分领域,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和做到,但没有谁可以阻止我们的思考,我们在思考中等候,未来终究会有人去做,来替我们验证思考的正确性。


我最近看到了 猫王收音机 的崛起,打开了我新是思路。

收音机,是很多人眼中被淘汰的产品,但是,真正热爱的恋物者,会爱的不得了。

比如喜欢汉服的人群,不懂的人自然不懂,懂的人自然会花费重金,来圈自己的恋物,你能接受花费 2000 块钱买一套套的汉服,穿出门吗?如果不能接受,因为你们混的不是一个圈子。

所以,打开了一个全新思路:

大众无法接受的事或物,在小众群里中是有机会炸裂开的,你的独特爱好,不要认为没有价值,当你在豆瓣、抖音、等众多平台,尝试找到群体和组织时,你会惊人的发现,有些人在那里已经躺赚了很久,而你还默默的认为,这是我个性的标签。

005
获客成本的原因,以下 3 种组合是比较科学的:

① 老产品卖给新用户
② 新产品卖给老用户
③ 新产品卖给新用户

006
经济越不发达地区的消费者越在意别人的眼光,就是我们昨天讲的炫耀型消费。

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消费者越在意自己的感受,购买自己喜欢的,用的舒服的。这就是前文提到的私有化消费。

007
医院服务,消费者对医疗,基本不太了解 ,对医生水平完全不了解,这种生意模式而言,用户推荐和口碑格外重要。

008
社交圈有一条基本的原则就是交换。用于衡量交换标准的就是社交货币。

好的内容是+社交货币,可以用来扩展自己的社交圈,不好的内容,会被人屏蔽和远离。

009
这个时代的主流思考是理性的,大家都理性地设计产品时,必然走向趋同。

而感性设计的出发点是审美能力,这意味着,当设计可以不拘泥于纯粹实用与功能视角时,作品反而更加性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新品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