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但是,还有书籍》前两集来看,这是一部记录书和爱书人的故事。
世上有数不清的书,像夜空的星星,各有各的光亮。最让我感动的是朱岳这个人物,他发掘了好的作品,成就了好的作者!
几百个知名作家的背后有几千个不知名作家,几千个不知名作家的背后还有上万个业余作家,上万个业余作家的背后还有无数个写作爱好者,我们所了解的、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我想,不管是哪一个级别的作家,总有出色的。而朱岳就是掘金人,他能让一个人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他所出版与编辑的并不仅仅只是一部作品,更是文学命脉的关键。
挖掘黄金的人,他一定有一颗与黄金互相吸引的金子般的内心。
——陈奕超
这是什么呀?
是看电影吗?
白板管理员操作白板时下面一片喧闹。
原来是讲述人类文明的结晶——书的故事。只需略微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编辑们有许多共同特点:
①每个编辑都戴着厚厚的眼镜;②离他们最近的不是同事而是摞成山的书堆;
③他们个个面对的着电脑,眼睛一下都不眨。
这些有趣的事实中是否有些心酸?对吧,我不忍心笑了。
“我要将隔绝在大陆之外的华语经典找出来。”
“郑天挺先生的日记我整理了13年。”
……
这不是他们的使命,他们为何如此?只因发掘文字,为经典再次润色,为了世界,为了文明,寂静无音……
——王禹哲
今天晚自习我们看了纪录片,看了之后,我才发觉原来喜爱读书,并且为了让更多的人喜爱阅读,背后有很多默默付出的人,编剧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为了不让好的书落寞,竭尽自己的全力去推荐,“只要在10万人中有一个人读我们出版的书,我们就觉得值了”,这就是编辑!
——陈子柔
今天晚自习我们看了一部名为《但是,还有书籍》的纪录片,让我认识到了各种关于书的行业——编辑、翻译、书商。
其中有几个令我记忆深刻的片段,纵观后我发现了一个细节:他们都戴眼镜。
他们一定是夜以继日、通宵达旦的看书,呕心沥血的工作,才让我们读到一本本好书,我们应当感谢他们,是他们一回回发际线后移,一次次跟换眼镜,才能让读者有好的体验。
——孙若瑜
二手书是怎样漂流的?做一个编辑是什么样的感觉?《百年孤独》唯一授权的中译本译者是什么样的?一边旅行一边开车是什么样的体验?……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这些问题统统有了答案。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讲了三位与书相关的人,他们不是什么传奇,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朱岳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他误打误撞走进了这一行,成为了一个长期与书打交道的人,他寻找旧书,推广挖掘作者,这是原创,这个年代有太多有才华的人被埋没。在台湾,被称为“20世纪最有才华之二”的作家,在大陆却无人知晓,幸亏有朱岳,在他的手中得以推广,我们才得以拜读他的大作。
第二位是中华书局古书籍研究部主任,他为了曾在一本书中看到的一封信,不惜辗转找到这位故人的后人,询问是否还存有当年日记,这一研究就是13年。
第三位是北大教授,一位西班牙语翻译,他为了翻译《百年孤独》,多次出入图书馆,购买了无数他译版,在11个月之内完成了翻译。
《但是,还有书籍》这部纪录片,让我们了解了书籍背后的故事以及书籍背后的人,每一部本书的背后都经历了许多人的汗水,书,来之不易!
——叶芷含
书籍有故事
旧乡居,书香阵阵;本本旧书,给人惊喜;书车让旧书焕发新的光彩。但是,还有书籍,还有书籍闪耀知识的光芒。
今天我们观看了《但是,还有书籍》的人文纪录片,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二手车的奇妙漂流之旅》了。“旧乡居”真实地改变了人们对旧书“论斤卖”的看法,陈小维和一群书迷对藏书的热爱,lulu和蜗牛即使出行也要带上书店,让我们看到了一群为书着迷的人。 其实旧书不仅仅只是旧书,旧书中的史料信息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因为作者的情感、思想都蕴涵在每个文字之中,等待人们的挖掘,即使书历经沧桑,外皮被磨损,但是丝毫不能影响人们从中获取精神食粮。
最难能可贵的是由大作家、大文豪写的书在几十年、几百年后与我们不期而遇,仿佛穿越了时空,我们面对面交流,那种精神上碰撞的感觉奇妙无比! 终于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爱收藏旧书了,那么深刻宝贵的灵魂,难道不值得编辑、翻译家们精心整理吗?
对书的整理是一个故事,对书的收藏是一个故事,书的流转更是一个故事。既然每一本书都拥有如此多的故事,那我们就一起热爱书并看书吧!
——付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