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理解套路:如何利用心理学来定价?

我们作为消费者,总是被无情的商家利用购物心理来定价,我们不仅欣然接受不知道反驳,还乐此不疲地继续买买买。讲真,我害怕被人当成研究对象。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其实是可以发掘很多定价方法的。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利用心理学知识可以有哪些有用的定价方法。

钱在我们心理其实是分账户的。比如,我们会为收益和损失设置不同的心理账户,也就是会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它们。我们来假设这 2 种场景:(1)你某天因不小心剐蹭,修车花了 1000 元;心情不好,回到办公室,发现抽奖中了 200元。(2)你某天因不小心剐蹭,修车花了 800 元。这两种场景下,你觉得哪种场景你会心情更好?我想大部分人会猜是第一种。为什么呢?这就是心理账户在作祟。修车花费属于「意外损失账户」,这时 800 和 1000 差异没有那么大,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差不多。而「中奖」是在我们的「意外收获账户」里,200 元比 0 要多很多,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

基于心理账户可以有哪些定价技巧呢?一、善用满减,而不是打折。比如,一件标价 1000 的产品打 8 折,和满 1000 减 200 看起来要付出的成本是一样的,但是买家心理上却有很大差别。具体分析得知,1000 元的东西付出 800 就能买到,差异貌似没有这么大。但是如果是满 1000 减 200,感觉是自己已经付出了 1000 块(和 800 差异不大),然后又额外收获了 200 元(200 比起 0 差异很大)。二、支出一起说,优惠分开说。比如,买 3999 元电脑,送耳机、送高档鼠标垫、送免费 1 年上门维修。而不要说,电脑 3000,耳机 200,售后维修 200。。。让用户一次支出 3999,而不是感觉到多次支出,用户就觉得付出这些金钱没有那么痛苦,而且赠品还能进一步让用户减轻痛苦。那什么又是优惠则要分开说呢?比如,赠品设置不要直接说满 XX 元送大礼包,而是一定要把赠品逐项罗列。另外,满减的阶梯设置多阶梯也有这个效果。比如,满 100-10;满 200-30;满 500-100。

三、把产品转换到更值钱的心理账户。除了支出和收入是分心理账户的,不同的产品在人的心理也有对应的心理账户。比如,如果我们要去听音乐会时,把 200 元的门票弄丢了,那么大多数人就会选择不去看,但如果丢失了两百元的公交卡,那么大多数人还是为会去。同样是丢了两百元,对你来说损失是一样的,200 元的门票是你吃喝玩乐账户里的钱,你可能把这个月这个账户里的钱全部花完了,丢了就自然不会再买。但坐车的两百元交通卡,即使丢了,但是车还是得坐。显而易见,这是两个不同的心里预算账户。

这种心理表现在消费中,就体现为不同的支出会有不同的心理账户。比如,一件标价为 2000 元的衣服,如果是给自己买可能会舍不得,但如果是送给心爱人的生日礼物,可能就会毫不犹豫地付款。这是因为,我们作为买家时,会把这两类支出归到了不同的【心理帐户】,衣服买给自己的是【日常消费支出】,但是买给心爱的人则会归为【人情或情感维系支出】,而【情感维系账户】最容易被激发购买欲望。另外,即便是给自己买东西,也有【日常消费支出】和【自我投资支出】的区别。比如,买kindle,如果只是为了方便看书,它看起来就比较贵;但如果是为了获取知识、提升自己,一下子就变得很【超值】。所以,商家在写产品文案时,与其描述产品「性能」,不如直接描述买家能得到的【预期收益】。

心理账户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深谙其道,但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对了解市场上常见的营销手段也十分有用的,虽不能彻底摆脱商家的套路,但至少可以减少冲动消费。所以,我想问问大家,今年双十一都贡献了多少?跟去年相比,今年的你是退步了还是进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换个角度理解套路:如何利用心理学来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