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个问题其实和诗词没有太大关系:有哪些历史真相让你知晓后,大吃一惊?
老街知道的历史真相可不多,就说几个诗人之间的故事吧。当然,也很难让大家”大吃一惊“。是不是有点标题党了?先道个歉。
一、最早的格律诗并不是出现在唐朝
很多人误以为唐朝才出现标准的格律诗,其实齐梁时期的永明体就是早期的格律诗。而标准的格律诗在那个时期已经存在了。
齐梁体诗人研究四声”平上去入“,以后的文人们多用四声来规定句式,同时对偶也开始注意平仄相对。 只不过这是的格律诗还常常有出律、失黏的现象。当然也会出现不失黏的永明体,这就是标准的格律诗了。
南北朝时代梁、陈之时的著名诗人阴铿(约511年-约563年)写过《新成安乐宫》,这就是一首完全无瑕疵的五言排律。
新宫实壮哉。云里望楼台。迢递翔鹍仰。连翩贺燕来。
重櫩寒雾宿。丹井夏莲开。砌石披新锦。梁花画早梅。
欲知安乐盛。歌管杂尘埃。
平仄、粘连、对仗、押韵,无一处不严谨,比很多盛唐诗人的律诗都要守规矩。
南北朝梁简文帝萧纲(503―551), 他的五言绝句《夜望浮图上相轮绝句诗》则是一首完全标准的近体绝句:
光中辩垂凤,雾里见飞鸾。定用方诸水,持添承露盘 。
所以学诗之人一定要知道,完全标准的格律诗至少在梁朝就已经有了。
二、救拗是现代人或者清朝人杜撰出来的吗?
常常见到有网友说,什么格律,什么救拗,都是现代人或者清朝人搞的东西,唐朝人作诗哪里想到这么多呢?
其实在唐朝和宋朝就能看到不少关于救拗的论述了。宋朝魏庆之的《诗人玉屑》里,说拗句从黄庭坚开始:
拗句 :鲁直换字对句法,如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 .......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体,独鲁直变之。
出句是拗句,应该【平平】的地方变成了【仄仄】,七律救拗方式是对句的第5字必须是【平】声:
清谈--落笔一万字,平平--仄仄【仄仄】仄,救拗:白眼--举觞【三】百杯
田中--谁问不纳履,平平--平仄【仄仄】仄,救拗:坐上--适来【何】处蝇。
魏庆之后面又引用了”苕溪渔隐“的话:拗句和救拗不是黄庭坚(字鲁直)发明的,老杜诗中早就有了 :
苕溪渔隐曰:此体本出于老杜,如 ...... 〔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甘【犹】自青。〕 ...... 似此体甚多,聊举此数联,非独鲁直变之也。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
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甘【犹】自青;中平--仄仄仄仄仄、中仄--平平【平】仄平。
唐朝诗人王睿《炙毂子诗格 》中 ,把宋人说的“拗句”称作“讦调体”
李端公诗:“却到城中事事伤,惠休归寂贾生亡。谁人收得章句箧。”“句”字亦合用平,今用侧字,亦是讦调。
李端公是中唐诗人李郢,这首诗全篇是:
却到城中事事伤,惠休还俗贾生亡。谁人收得章【句】箧,独我重经【苔】藓房。
一命未沾为逐客,万缘初尽别空王。萧萧竹坞残阳在,叶覆闲阶雪拥墙。
第三句:”谁人收得章【句】箧“,平平--仄仄平【仄】仄,这和白居易的五言诗“野火烧不尽”是同一种:仄仄平【仄】仄。
七言第六字(五言第四字)应平却用了仄(仄,唐朝人称作侧):
“句”字亦合用平,今用侧字,亦是讦调。
这种拗句的救拗与上面的救拗一样,七言对句第五个字(五言诗第三个字)必须平声:
谁人--收得章【句】箧,独我--重经【苔】藓房。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和白居易的五律句式属于一类: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中平【平】仄平。
三、诗名不大却自成一体 ,这位诗人是李白夫人的爷爷
诗词爱好者莫不知杜甫的七律《登高》,这首诗被明朝胡应麟超越崔颢的《黄鹤楼》,是古今七律第一。
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透律第一也。《诗薮》
这首诗特点之一是八句都对仗,金庸先生的祖辈名家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说:
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前四句写景,何等魄力。
但是八句都对仗的七律可不是” 创自老杜“,在初唐就有八句皆对的七律了,《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
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旂列禁营。日映层岩图画色,风摇杂树管弦声。
水边重阁含飞动,云里孤峰类削成。幸睹八龙游阆苑,无劳万里访蓬瀛。
这位诗人就是曾经担任过宰相的宗楚客。后人把这种八句皆对的七律称之为”宗楚客体“,说起宗楚客可能没有人知道,但是说起李白娶了一个宰相的孙女,估计大家就有点印象了。
其实李白娶过两个宰相的孙女,第一个是许圉师的孙女,第三个就是宗楚客的孙女。李白为什么喜欢娶宰相家的女儿呢?
四、苏轼门生陈师道 因讨厌李清照的公公被冻病而死
黄庭坚有一首绝句: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闭门觅句陈无己,正字不知温饱未。说的就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陈师道,黄庭坚特意写到”不知温饱未“,可见这位大诗人的生活并不宽裕。
陈师道有一次参加朝廷的户外活动,因为天气太冷,所以陈夫人特地跑到自己亲姐妹家借了一件棉袄。但是陈师道对于这位连襟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无论如何也不肯穿他们家的衣服。
结果冻了一天,不久就因受冻而病逝了。
当侍祠郊丘,非重裘不能御寒气。无己止有其一,其内子为於挺之家假以衣之。无己诘所从来,内以实告。无己曰:"汝岂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却之,既而遂以冻病而死。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
陈师道的连襟叫做赵挺之,赵挺之打击苏轼秦观这些人可谓不遗余力,恨不能致苏轼等人于死地。
不过有件令人惊讶的事,赵挺之的儿子看上了元祐党人李格非的女儿,而且不但没有发生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俩家的家长竟然同意联姻。于是两位年轻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两位新人就是赵明诚与李清照。
五、十四万人齐解甲 原来有这么多花蕊夫人
上文说到的陈师道,写过一本《后山诗话》,其中记录过花蕊夫人的故事:
费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宫,后主嬖之,号花蕊夫人,效王建作宫词百首。国亡,入备后宫。太祖闻之,召使陈诗。诵其〈国亡诗〉云: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太祖悦。盖蜀兵十四万,而王师数万尔。
陈师道说,这位花蕊夫人姓费,是四川青城人,她仿效唐朝的王建写过百首宫词。后蜀灭亡后,被宋太祖收入后宫。
不过在五代十国间,至少有三个人叫做花蕊夫人 。除了后蜀这一位,还有两位花蕊夫人。
其一 、前蜀的花蕊夫人
前蜀只传了两代:王建,王衍。 前蜀主王建的淑妃徐氏(约883~926)是成都人,宫中号为花蕊夫人。这位花蕊夫人和她的姐姐都是王建的妃子,被称大小徐妃。两位徐妃祸乱后宫、意图干政,灭国后, 花蕊夫人被后唐庄宗李存勖所杀。有些记作花蕊夫人的诗是这位徐妃所作。例如这一首:
法云寺里中元节,又是官家诞降辰。满殿香花争供养,内园先占得铺陈。
李存勖就是那个喜欢登台唱戏的皇帝,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主人公。
其二、 南唐花蕊夫人
清学者赵翼《陔余丛考》说这位花蕊夫人是南唐李煜的宫人,南唐亡后,被俘入宋宫,人称小花蕊夫人。这位花蕊夫人的故事就少一些了。
第三位就是陈师道所说的花蕊夫人 ,不过她这首诗最精彩的部分却不是原创,而是化用了前蜀一位降臣的诗句:
前蜀王衍降后唐,王承旨作诗云:”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人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结束语
隋唐以后的读书人要想当官几乎必须学诗,因为很长时间内科举以诗赋取士。而科举考试的诗,大多是五言排律。
学习格律诗是古人启蒙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即使到了清朝也是如此。因为古人自幼学作格律诗,所以会有”熟读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
而今天的学生根本就不学习作诗,当然也不会教格律知识。因此对现代人来说,连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搞不清楚,仅仅靠”熟读三百首”,就想“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老街味道
从王勃和王维的《山中》说起 什么样的读者喜欢什么样的诗
杜牧诗“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什么?
史书记载上官婉儿遭受武则天黥刑 根据野史传说其中原因难以启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