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忠告:小学6年,死磕这三点,成绩铁定差不了!

资深班主任界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一二年级不相上下,三年级开始分化,五六年级天上地下。

我发现身边的孩子们,正完美地印证着这个成绩运行规律: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们的学习成绩都不错,90分起底,拿到100分更是家常便饭;

但到了三年级,70、80分越来越多,拿到95分已经是好成绩了,班级孩子的成绩开始出现分化。

到了五六年级,学习好与学习差的孩子差距已经很明显了。

跟朋友聊天,很多妈妈反映一二年级的时候自己家孩子挺聪明的,可一到三年级觉得他脑子像生了锈一样,

该记的记不住,理解一个问题变迟钝,做题时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明显感觉学习吃力起来,成绩也开始走下坡路。

“三年级”现象成为许多家长梦魇一样的存在,学校老师一再强调:抓好小学的前三年,比后面苦抓10年都有用。

那么,影响孩子三年级,乃至整个小学学习的机杼到底在哪里呢?

一二年级:抓好学习习惯

一二年级通常约孩子的同学去哪儿玩,大家的一致意见是,趁一二年级学习轻松多玩玩吧,到了三年级就紧张了。

我的一个闺蜜,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已经能算对100内的加减法了,可经常今天忘带语文书,明天把水壶落学校了;

孩子觉得老师讲过的知识都学过,作业写得潦草难看;问老师讲的都会吗?他的回答次次都是会!

闺蜜觉得孩子还小,对孩子要求不高,等到三年级再抓紧点就行了。

可恰恰是这个在一二年级学习还不错的孩子,到了三年级出现了成绩滑坡。

图片来源:电影《小委托人》

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

卡皮察回答道:“是在幼儿园。”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卡皮察的回答代表了聚会的诺贝尔奖得主的普遍看法: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

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的确是整个小学阶段最少、分量最轻的,

但却是整个小学六年最重要的两年,这两年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培养学习习惯。

一二年级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还比较强,尤其要注意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

1、要求孩子自己整理书桌、书包、学习用具,做什么事情都要井然有序;

2、学得扎实,别贪快,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写完作业还要检查;

3、帮助孩子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爱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问问题;

4、利用好魔法100分,提升孩子对学习的热情,喜欢上学、喜欢学习。

一位一年级小朋友堪比摩斯密码的记事本内容爆红网络,看着像天书,孩子竟然解释得一清二楚,对老师布置任务记录的详细程度更是惊叹:

别小看记事本,其实它在培养孩子规划事情的优先级、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这个能力很多成人都是缺失的。

你也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记事本,孩子不会写字可以用拼音、图画来表示。

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可以按照记事本的项目内容打勾,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法宝。

三四年级:重视阅读能力

曾有位20年教龄的老教师分享过一个规律:

那些小时候很聪明的孩子,由于忽视基本功的练习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天赋(或超前学习的内容)已经用得差不多了,到了三年级学习出现下滑;

而有些看起来资质平平,或者家长坚持盯紧每科的学习积累,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逐步打好了学习基础,开始在学习上真正发力。

这是典型的三年级现象。

“三年级现象”源于美国联邦政府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开展的 Head Start 项目。

这个项目的研究发现: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的学前帮助虽然一开始看起来效果显著,但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跟其他没有接受这个项目的孩子的分数持平了。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专家就已指出孩子到了三、四年级会出现成绩突然下滑现象,并将这种现象命名为“三年级滑坡”。

这个项目的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超前教育根本不会给孩子提供任何优势。

因为孩子的大脑还没有成熟到完全理解超前教育的内容,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很肤浅,却以为自己掌握了,导致上课时听到重复内容不专注,对学习失去兴趣。

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会兼顾所有孩子,那些一开始没有准备好的孩子也会在三年级的时候赶上来,那些超前学习孩子的优势也将被抹平。

除了这个原因,很多孩子三年级出现滑坡的重要原因出在:阅读能力。

美国著名学者Annie Murphy Paul在《时代》专刊里提到:从三年级开始,孩子就要经历从故事阅读到事实知识类阅读的转变。

这要求孩子对内容的领会不只停留在故事情节的层面,还必须领会内容的内在逻辑和含义。

很多孩子上了三年级觉得最难的是语文的阅读理解题。包括数学,如果孩子的审题能力不好,也无法做对题目。

比如班长想叫教室里的8个同学一起帮老师搬书,4个同学去搬了,教室里还剩几个同学?

如果孩子没有准确理解题目,会做出这样的答案:8-4=4。

而实际上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是:8+1-4=5。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马虎,实际上是孩子阅读理解能力欠缺。

除了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还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图文转化能力。

很多时候孩子以为他懂了,但是让他自己复述一遍的时候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还有很多孩子看着在听老师讲课,但脑子已经出现“当机”状态,思想不集中,说明孩子的图文转化能力不行。

图片来源:电影《布拉姆的异想世界》

前几天我们发表了文章《郑渊洁:让儿子辍学,却把女儿送进名校》中,郑渊洁老师要求女儿在小学阶段大量阅读课外书,先当自学学霸,也正是看重了阅读对孩子基础学习阶段的帮助。

五六年级:赢在思维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她让一群10岁的孩子,尝试解决一些对他们稍微偏难的问题。

面对难题,第一种孩子反应非常积极,喜欢挑战;第二种孩子觉得面对这么难的问题是场灾难、特别沮丧。

德韦克教授认为第一种孩子具有成长型思维,并在长期追踪中发现,他们能积极处理错误,争取下一次好成绩,他们在面对难的任务时脑电图布满了红色,证明大脑在燃烧;

第二种孩子则是固定型思维,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会给自己找借口,逃避困难,大脑几乎没有任何活动。

图片来源:电视剧《春夜》

一位从事多年小学教学的老师说:“真正到了五六年级,决定孩子成绩走向的,除了能力问题,更多是他们面对困难的态度。”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成绩下降,就着急给孩子贴标签:上课不专心、态度不端正,订正也总做错,反复讲的都不进脑子等等,这些都在是给孩子灌输固定型思维模式。

事实上,这个时期,家长不该再对孩子的学习过多地指手画脚,应该更多让孩子独立面对自己的学习:

1、限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有效地处理好学习,同时兼顾兴趣班;

2、拒绝拖延,想到的事情马上做好;

3、把难的任务拆解成若干份,减轻压力,依次完成,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调动孩子自主性学习能力,看到孩子的进步,及时肯定,可以塑造孩子行为模式,培养出孩子的成长性思维。

父母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对于孩子长长的学习生涯而言,小学阶段最重要是打基础。

让孩子赢在习惯、赢在思维、赢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

你可能感兴趣的:(班主任忠告:小学6年,死磕这三点,成绩铁定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