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微社创始人—贺一鸣,现在我问大家这么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社群才是一个好社群?对于一个社群好坏评判到底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活跃度高的就是好社群?活跃和互动应该是我们大多数所追求的吧,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在这其中有效互动所占的比例,一个被闲聊灌水、垃圾信息刷屏的社群,是我们想要的吗?能够称之为好吗?
有一套好的群规的就是好社群?我们当中有很多朋友在创建社群一开始就进入了这样一个误区:东拼西凑,设置了好多条条框框作为门槛,以为这样就能提高整个社群成员的整体水平。更有甚者还颁布了一系列的群规,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给群成员安排的明明白白。可现实里,他们迎来的却不是象形中的高质量好社群,而是一个积极性不高,甚至没人发言的死群,你能说这是一个好社群吗?
能赚、能变现的就是好社群?在你的周围你所知道的能变现的社群还剩下几个?而这所剩不多的能变现的社群又是靠什么赚钱呢?是社群的裂变粉丝的增长吗?不是,他们靠的是什么?是收获和卖货,是把社群当作广告内容的出口,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的蝇头小利,根本不具有长期良性发展的能力。你能说这是一个好社群吗?
这些很随意的、很片面的要求能够称之为标准吗?能真正地对一个社群做出客观、有效的衡量吗?能对如何建立一个好社群作出建设性的指导吗?
答案当然是,不能!那么你可能要问了,一鸣老师,好社群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很简单,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评判一个社群的好坏,不能只用一些表面数据流于表面的结果去衡量,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社群的本质内涵着手。这样制定出来的评判标准,才更加客观有效,对社群的运营也才更具指导价值。因此,我认为衡量一个社群好坏的根本性标准是:能够更好地完成社群目的的社群才是好社群。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师范大学张江教授关于“复杂系统”的相关研究。张教授的复杂系统可简化为“目的—控制”理论,几个题通过一套简单规则的运作形成自组织,自适应的去中心化,进而“涌现”出超越个体的群体目的。在群体目的形成后,又不断发出指令,反过来对个体进行控制。张教授的研究告诉我们,个体通过这套简单规则的运作,往往会发展出非常复杂的系统。
回到社群,我们可以怎样理解和应用呢:我们将群成员用一套“简单规则”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自组织、自运行的社群,进而“涌现”出超越单个群成员的社群目的。有了社群目的,社群就能对群成员发出指令形成控制,并通过控制实现社群目的。试想一下,群成员在这套“简单规则”的运作下,是不是往往会创造出单个群成员无法完成的巨大价值呢?
而我们现在经常面临的困扰是,目前绝大多数社群,特别是建立在微信群上的社群,都是混乱无序的。我们必须清楚的明白一点,,社群不是把群成员简单地叠加在一起,它是有机的,因此必须是有序的。而怎样才能让社群有序起来呢?只有当一个社群如果能完成“目的—控制”的过程,那么它便能通过社群目的发起控制指令,才能使社群从无序到有序。有序才会有价值,才会涌现出“1+1>2”的群体智能。
因此,“能更好地完成社群目的”,本质上是完成这个“目的—控制”的过程。实现有序的循环,涌现群体价值才能称作是一个成功运作的社群。
特别提醒:
如果你渴望为你自己的生意设计一套社群营销体系,并且在一夜之间击垮你的竞争对手,你必须立即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微社”,免费领取社群收钱密码一套。
本文原创互联网第一社群新微社,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