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

第四节:美好的目标,会让我们成为美好的人。

原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恶有两种读音,读音不一样,解读的意思也就不一样,e和wu。

第一种:一个人有心求仁,就说明他有比较高的精神追求。即便他一开始的方法可能不对,还达不到仁者的要求,但只有这样的精神追求,他就不会坏到哪里去。

第二种,如果一个人有精神追求,想要成为一个仁德的人,那么,大家都不会讨厌他。

解读:近期并不能看出一个人的好坏,长远的目标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好坏。

我对于第一种解释,更加具有意义。在《论大战略》这本书中就写到,林肯当时做美国的总统。他想要粉碎原有的体制,但是并不能够一步就能够实现。有些时候,甚至要做一些维护奴隶制度的政策,如果他不这么做的话,美国可能就会被分裂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国家了。所以,看一个人做事,你不能看短期,看他长期做事的目的,是否符合道德与仁义。如果长期的目标符合,这就是无恶也。

《秦时明月》这部影片,在第六部中,沧海横流。有一个罗网的刺客在农家内部,但是她是一个想要粉碎罗网的一个潜伏者。可能有些时候,会做出一些令外人难以理解的举动,但是只要她符合仁义的目标,就是无恶。

就想用林肯的话来说,指南针能够把人带到南方准确的引导人生的方向,但如果只眼着指南针走,就会掉进沼泽地。所以,得学会绕过沼泽地,避开陷阱,甚至还要走一点回头路,只要心中之道,最终要走到南方去。这就是指南针和行走智慧之间的妥协与合作。

孔子这句话告诉我,只要一个人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就不会犯过大的错误。而一个人犯的一些小错误,看不出某个人是否好坏。需要拉长视角来看,你内心的笃定有仁义,这个时候,就更容易分辨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里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