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读懂《精进:如何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

大家好,我是熊猫侠,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一本书叫《精进:如何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我们都知道,成功是不可以复制,因为成功需要机遇的成全,而机遇却是可遇不可求的。

但是,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却是可以复制的。因为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主要靠积累,只要不断积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你就可以变得越来越厉害。

作为一名年轻人,如果你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并且高度自律,在日常生活中也已形成一套完善方法论的人,这本书就不用看了。

如果你是一名有些潜力,时常懒散,却依然向往“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那么,你可以继续听下去。因为这里有一些方法论可以给你启发。

我将从七个方面给大家解读这本书:

一、时间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一个人如何对待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些人对待时间的态度是茫然的,整天无所事事,荒废度日;有些人对待时间的态度是焦灼的,仿佛要和时间赛跑,一刻不得闲;有些人面对时间的态度是无助的,他们知道时间可贵,却不知道该干什么,眼睁睁地看着时间流逝。

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对待时间呢?

对于这个问题,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梁漱溟先生就曾以两字作答:郑重

郑重是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自觉而专注的投入。就像孩子一样。凡是和孩子相处过的人都知道,孩子的人生态度就是好奇,认真。玩就好好玩,吃就好好吃,睡就认真睡。反倒是成年人,用游戏的态度过人生,谁说大人不应该向孩子学习呢?

如果说郑重是人文学者的洞见,那么,从心理学出发,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时间呢?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了“时间视角”的概念。基于时间视角,津巴多将人划分为五种:

第一种是拥有积极过去视角的人这种人容易怀旧,怀念过去的美好,但是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第二种是拥有消极过去视角的人,这种人也怀旧,但不是怀念过去的美好,而是沉浸在过去的悲伤里走不出来,这种人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第三种是拥有享乐主义视角的人,这种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幸福感较高,但容易吸烟,酗酒,暴饮暴食。

第四种是拥有宿命论视角的人,这种人对现实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第五种是拥有未来视角的人,他们具有前瞻性,为了未来的目标,愿意舍弃当下的快乐。

津巴多建议,不要维持单一的时间视角,因为每一种时间视角都有缺点,最好的方式是折中。比方在工作场合,适合采用未来视角,未来视角可以使工作有条不紊,让时间更有效率。

但是,下班回家后,就不适合继续采用未来视角,而适合采用享乐主义视角。

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时,同学聚会时,适合积极过去视角,一起回首过去的美好时光,会很温馨。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合理利用时间,什么是合理利用时间呢?

合理利用时间就是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什么是值得做的事情?其实就是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

所谓半衰期,本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在这里你可以理解成贬值。我们应该多做不会轻易贬值的事情。比方:

1.积累可信的知识

2.训练实践技能

3.个人审美

4.保持和促进健康

5.建立信任的关系

6.多读经典书,不读心灵鸡汤

……

这个单子还可以继续列下去。

当然,就像之前津巴多说的我们应该采取折中主义的时间视角的态度一样,对于合理利用时间,也要统筹兼顾。既应该做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也应该做低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就像娱乐,一段忙碌的工作之余,和朋友一起唱K,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有利于提升当下的幸福指数,缓解压力。

二、选择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满意原则就是差不多就行了,最优原则是做到最好。

举例来说,如果你去了某个城市,准备找一个餐厅吃饭。如果采用满意原则,你就会在住的附近找一家差不多的饭馆,吃了就行了。如果采取最优原则,你就会想法设法,无论是根据网上点评,还是基于朋友推荐,一定得找到一家好吃的饭馆。

因此,你想做好一件事,首先要有做好一件事的心。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雷说,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决定。

有人说,我是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最高目标是什么。那么,你可以采用雷教授提出的一个简单的方法,回想一下最近一周,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

当然,也不一定是一周,可以是最近两周,最近一个月,或者最近半年,想想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回忆一下,完成这件事后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问问自己为什么干了这件事会有成就感。这些让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里,藏着你内心深处所追求的东西,你可以从中洞察出你的人生目标。

还有一部分人,不是没有目标,而是有多个目标,不知道该从哪个目标开始。

我们在追求两个以上的目标时,最常见的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串行模式,一种是并行模式。

串行模式是先完成一个,再完成另一个。并行模式是同时追求多个目标。

这两个模式各有利弊。其实,还有一种模式,叫“目标悬置”。

目标悬置是把你的目标停下来,放一放。不是放弃,只是悬置。在你停下来的这段时间里(可以悬置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你可以做别的事。让悬置目标有一天可以自己从你大脑里跳出来,说,时候该做件事了。

三、行动

一件很难的事,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很多人想学习写作,半年过去了,一个字还没写,因为总感觉还没准备好。

其实,你没有必要等自己准备好才写,你可以先写。一次写不了3000字,可以写300字,写不了300字,可以写30个字。不怕写不好,只要开始写了,事情往往就简单了。

因为,在我们的一生里,会遭遇很多事,都不会等我们准备好。它来了,你就要面对;它出现,你就要解决。

工作、创业也是这样。消费者不会等我们准备好,竞争对手也不会等我们准备好,在时机面前,尽早呈现比完美呈现更重要。

并且,大部分人,面对未知,很容易高估困难。就像你学习游泳的时候,学习开车的时候,最初是多么地惊慌失措,最后又是多么地游刃有余。只要行动,事情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当然,行动,不意味着是倾巢出动,可以借鉴“精益创业”里的观点,先做一个最小成本的又能满足基本功能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上进行试错,基于市场的反馈,进行改错,这就是mvp思维(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产品)

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曾经有一句名言,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这句话的关键其实是前一句,方向要对。方向错了,再努力也白搭。MVP思维,就是试错方向的思维。

就像有的人,特别想做一个作家,但是他的天赋并不适合成为一名作家,而可能适合成为一名销售。对于他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用MVP的办法,试错一下。

他没有必要上来就写一部长篇小说,更没有必要上来就写多部长篇小说。他应该做的是,先写几篇短篇小说,投稿给一些出版机构或者文学网站,看看大家的反馈。如果专业人士和网友读者都不看好,那么,这意味着,在当下,他很难靠写作养活自己。

那么,他应该调整人生目标,不要把成为作家当成第一目标。应该先找个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才是上策。

在行动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同时处理多件事,或者处理一些流程复杂的事。这些事由于涉及到众多环节,需要我们统筹兼顾,保质保量地完成。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三明治策略”。

三明治策略就是区分轻重缓急,理清做事顺序。

比方你要做一个PPT,你的重点是挑一个PPT模板吗?当然不是。是去百度查资料吗?也不是。而是设计PPT的架构,基于你的受众,想好你的内容以及呈现顺序。等这个过程完成了,一个PPT核心就完成了。接下来,你要做的事情才是找个好看的模板,配几张好看的图片。

四、学习

“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

这是维特根斯坦思考过的第一个哲学问题。那时候他只有八九岁,他苦苦思索,却没有答案。这个问题折磨着他,最终把他变成了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提问在学习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带着问题去学习,是成为高段位学习者的必由之路。

问题就像向导,引领我们去接近高山。但是问题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学会不断地梳理和反思,把新旧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在阅读一本书,或者研究一份学习材料的时候,不妨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3.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我可以去探索了解。

带着这样的问题思维,我们就不只在学习新知识,还把新旧知识进行了融汇贯通,把知识变成了一个自洽的整体。

学习是一个解码的过程,互联网时代,信息过载,多数人满足于做一个知道分子,只满足于表面理解,不想进行解码。

什么是解码?

举个例子,在玩具店里,我们常能见到一只“会说话的小黄鸭”,在孩子眼中,他关注的是小黄鸭说的是什么;在家长眼里,他会关注小黄鸭的安全性、娱乐性、性价比等;在玩具工程师眼里,他关心的小黄鸭是如何一步步做出来的。

其中,第三个层面,玩具工程师面对小黄鸭思考的问题,就是解码。

对于学习者来说,能否对信息材料进行解码决定了对知识的掌握效果。

如何进行解码呢?这里有三个建议:

一是不要只关注结论,还要关注过程。就是我们不只要知道结果是什么,还要知道结果是怎么来的。这样可以知道知识的脉络。

二是不只要归纳,要要去延伸。把一本书读薄不容易,把一本书读厚更不容易。读薄是进行归纳,读厚是进行延伸,读出书里没有讲的东西。这样可以把知识迁移到实践的层面。

三是不只要比较相似,还要比较不同。我们最终不是因为相同,而是因为不同,才成为我们自己。就像人和动物相同点都是能吃能睡能运动,但是,人会思考,会说话,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这些不同点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知识也是这样,通过比较不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界定概念的边界,掌握知识的区别联系,也更容易掌握知识的本质。

当我们能把知识进行解码的时候,我们就是把知识变成了一种能力,而能力是可以迁移的,我们可以把它应用在我们的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对一个人很重要,在信息越来越过载的今天,简化思维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

简化思维包括简化外界的输入信息,也包括简化我们向外输出的信息。

克莱舍基说,信息过载不是因为信息太多,而是过滤器失败了。所以,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首先要修好我们的过滤器。

如何修好我们的过滤器呢?有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是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什么是可信赖的信息源?简单来说,就是听专业人士的。专业意味着可信赖。比方说你去看病,你应该听医生的。但是医生有普通大夫,有专家大夫,你最好是听专家大夫的。医院又分为三六九等,你最好是去听知名的三甲医院专家大夫的。除了看病,我们读书,看新闻,都应该是这样。

二是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者过热的信息。流行的不一定是不好的,但流行的一定不是最好的。一个东西流行,是迎合了大众的心理。迎合大众心理的信息,通常是被包装策划过的信息,其价值本身就打了折扣,甚至进行了歪曲。

三是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一个事情发生,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往往看看别人的评论。这虽然可以降低我们的理解成本,但是也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果你想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你可以试着去寻找事实信息,然后得出可以的观点,再跟别人的观点进行比较,最终对事情有一个更全面的看法。

如何简化我们对外输出的信息呢?就是要培养简洁表达的能力。

简洁表达就是不说废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可说可不说的话就不要说。

当然,简洁不是简单,简洁也要分场合。工作场合和学习场景下需要言简意赅,生活中的表达适当说点废话,都没有什么问题。

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都希望有灵光一现的时刻,希望有源源不断地创意和灵感。虽然灵感可遇不可求,但是也是可以培养的。詹姆斯韦伯杨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就介绍了产生创意的五个步骤:

1.尽可能地搜集原始材料

2.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

3.中止有意识地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

4.随时准备灵光一现的道理

5.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当然,上面的说法,不能保证灵感的产生了。只是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你了解一下就好了。毕竟,对于所有人来说,我们不是靠创意推进工作,而是靠扎实地基础知识推进工作。

六、努力

盖洛普公司的唐纳德克利夫顿对大样本人群研究多年之后,提出人有34种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没有必要和别人攀比。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变得有能力。

对于很多人来说,知道努力这两个字,但是不知道如何努力。

其实,如果你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成长型心智的人,你就知道如何努力了。

而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成长型心智的人,可以用意识去干预潜意识,最终内化成一种能力。

比如不要说“我不擅长这件事”,而是要问自己“要做成这件事,我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

比方不要说“这件事我做不好”,而是问自己“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把这件事搞定”;

比方不要说“我肯定不会像他们那样做事”,而是问自己“从他们身上我是否能学到什么东西……”

久了久之,你就本能般地拥有了成长型心智的思维方式。在成长型心智的思维方式的引领下,你自然就知道该如何努力,朝着哪个方向努力。

人与人之间虽然天赋有差异,但差异不大,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厉害,至少可以比昨天的自己更厉害。

七、独特性

成功不可以复制,每个成功者都是独特的。

48岁的苏珊大妈2009年参加了选秀节目《英国达人秀》,一举爆红,但是至今,再也没有出来第二个类似苏珊大妈的同类型歌手爆红。她之所以被人喜爱,就是因为她太独特,太反常规了。任何对这种独特性的模仿都无法再次创造出这种独特性。

在大千世界,独特更容易被发现,更容易不可替代。就像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说的,战略不是要你做的更好,而是要你做的不同。

你自己没有独特之处,如何获得超水平回报?

如何让自己变得独特?对于觉得自己不独特的人,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着手:

1.在主流观点之外洞察出别人未曾发现的机会

2.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不可替代

3.不必迎合主流,做好自己的事

4.为大众带来新鲜的见解个启发

5.与优秀的人成为朋友或合作伙伴

到这里,《精进》这本书就为大家讲解完成了。我们今天主要讲了七个方面:

一是时间,我们要多做半衰期比较长的事

二是选择,我们要以最高标准行事,学会悬置目标

三是行动,我们要学会立即行动,学会试错,学会最重要的事

四是学习,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学会解码

五是思维,我们要会简化思维

六是努力,把自己变成一个成长心智的人

七是成功,成功就是找到自己的独特性

最后再说一句,尽信书不如无书,把知识内化成能力,才能真正学以致用。希望我们一起努力,早日遇见更厉害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10分钟读懂《精进:如何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