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纵横千古的酒》看文学创作的弊病

昨夜偶然在一群里看到篇文章,是同系同级的一个同学写的,题为《纵横千古的酒》。看到这个标题时,我内心其实是兴奋的。不仅因为“酒”在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上经久不衰地被传写,而且在生活中,我其实也算是个比较爱喝酒的人。

当我看到文章的开头时,这下笔的文风,这求奇求异的方式,让我顿生熟悉之感。我一下子想到我一朋友,她平时作文就是如此之特色。然而,当我继续向下读去,却是一番令我失望的场景,她写“今日之酒”如茅台、五粮液,所体现出来的,似是在为之免费打广告一般。

通读全文后,我只有一个感受:该作者似是有意在模仿我朋友的行文方式。(也许是我的主观感受吧)只是,这篇文章,与我朋友的文相比,实在逊色。(此处只是做客观阐述而已)

如果以酒为主题,古今结合,毫无问题,然而她在此文中过于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忽视了一个最主要的因素——情感。她的文中,看起来虽然也有情感的流露,然当我们细细读来,就会发现这所谓的情感,其实只是无病呻吟,毫无意义。

我虽说对该作者不甚了解,但是至少在我看来,她是一个温婉细腻的女孩子,算得上是那种典型的江南姑娘,北方大漠与草原的姑娘身上那种旷放,在她身上是永远不可能体现的。而她的这篇文章,前后都是在尽力铺陈一种豪放之情,而与中间部分的朴实文辞相比,在全文之中则显得十分蹩脚。我不知自己该批前后文还是中间部分,只是觉得此文实在算不上一篇太好的文。就像你让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周美成写出像豪放派人物苏东坡那种“大江东去”的豪放词,你认为他做得到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此,综上所述,我认为,文学之弊病,最主要的是“虚情”。古人早有“文如其人”说,虽然过于绝对,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性格与作文风格的同一性。

当然了,我并不抵制在创作之初,对那些自己所崇尚的优秀作家的模仿,只是,我认为在模仿之余,一定要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创作者,一定要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纵横千古的酒》看文学创作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