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活一次

文/竹新

活一百万次,又怎么样?

活了一百万次,一百万次都在为别人而活,一百万次都是别人的工具,这样的生命真的是没有价值啊,难怪这一百万次,它一滴眼泪都没有。

做国王的猫,很荣耀吗?

做水手的猫,见多识广吗?

做魔术师的猫,很神秘吗?

做小偷的猫,是为主人做了牺牲吗?

做老太太的猫,生命成为别人的慰藉,很值得吗?

做小女孩的猫,生命是别人的玩偶吗?

一百万次,每次都如此这般找不到自己。

如何叫你遇见我,在我成为我自己的美丽时刻?

猫终于成为了自己的猫。漂亮的虎斑猫终于成了一只自由的气派的野猫。

为自己而活,一次就够了。真正爱你的人,不是爱你的职业,不是爱你的经历,不是爱你的地位,不是的。那是真正的相遇,那是两个灵魂的互相解读。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成为你自己。成为你自己,不是成为外在的任何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把生命价值等同于分数、学历、财富、职位等等,甚至失去了一点,还痛苦得不行。我们把自己的身体头脑灵魂都当做工具,去赚取名、利、情。一旦再也无法获得,就连生命也会一同否定掉,放弃掉。这样的极端事例,已经太多了呀。考试不成功,连亲生的父母,都会嫌弃自己的孩子。那一刻,他们眼中看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没能为他们增光添彩的工具。


图片发自App


这只猫活了一百万次,可是他没有真正的活过一次。翻开封面,就是那只漂亮的虎斑猫,看那空洞枯涩的眼神,逼真的表现出这个生命的真实状态:恋无可恋,绝无可绝。

想起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他把人生归纳为“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而最终,还是感慨,“岂不痛哉!”可是,范仲淹仅仅就用八个字终结了一切争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想来,老范早早就达到了精神人格的完全独立了,他不再寻找寄托,也不再得失萦怀,为外物所动。我想这时候,也许就已经接触到了生命的真正实相了吧。

想起那些笼子般的教学楼,想起教学楼里的中学生,在被灌输、被强制或被自愿的名校追逐中,有多少人想过:我的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的生命价值就是这样的吗?

有时候走在街上,看到满大街熙来攘往,红男绿女,匆匆忙忙,为着自己的人生奔走,人们甚至忘记了“我是谁”,谁也说不清楚自己,只跟着浩荡人群,滚滚浊流,泥沙俱下。如此混混沌沌的人生,何止一百万次?有多少这样的人,就有多少这样的人生啊。

有谁知道,自己究竟为何来在这个世上?

有只猫活了一百万次,这一百万次,它都是别人的附庸、寄托、宠物、工具。这一百万次,它都对自己的生命毫不珍惜,失去了,也毫不可惜,甚至没有一滴眼泪。因为,没有生命喜欢做别人的附庸、寄托、宠物、工具,那里面没有“我”。“我”就好像从没有活过。

幸好,它后来成了一只自己的猫,自由的野猫。它太喜欢这一次的生命了。它找到了自己,找到了“爱”。真正活着的人,才有能力去爱。“我”终于活过了,爱过了。从来没有掉过眼泪的猫为自己的爱侣悲痛落泪,我的目光落在那只“悲怆”的猫身上,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终于懂得了生命的珍贵。


图片发自App


那一百万次的生命,那一百万次没有眼泪的生命,它看似活着,其实已经死去了,或者,它根本没有来过。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佐野洋子讲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合上绘本,意犹未尽。我喜欢探讨故事背后的因素,到底是什么促成了这样的故事。日本可以说是个佛教国家,它的许多文学作品,都隐约折射着佛教对生命的认知理解。禅宗东渡日本,更是发扬光大。我个人认为,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可能就来自于禅宗的理念。你看那断臂求法的慧可,是怎样舍尽一切的决绝。而在金子美玲的诗中,我们也数次看到这种不顾一切、飞蛾投火般的生命热忱。新美南吉在《去年的树》中,也在表达对生命的理解:轮回。生命的形式变了,爱和友谊永在。轮回,也是来自佛教。世间各种理论,实在太多了,然而人们公认,佛法在指引着人类回家的路。愿我们都能找到这条路,回去本来的家。

浏览34次

赞  评论 转发

霜月寒烟和蚕宝宝、泮霞等8人觉得很赞

新阅读共读群:

2015-5-7 15:47

亲,分析得真好玫瑰玫瑰

 

竹新 回复 新阅读共读群: 生命真是可贵。放下所有的功利,才能看到它的珍贵。

蚕宝宝:

2015-5-7 17:08

之前看过,也让我思考了很久,你的分析很到位!

 

北京朱弦:

2015-5-7 20:00

解读得很带感。可为什么是佛呢?

 

竹新 回复 北京朱弦: 我总感觉日本人写的故事,与他们的佛教文化很有渊源。他们的幼儿园就有宗教的课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自己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