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好朋友失恋后天天找我哭,我听累了可以糊弄TA吗” 请在沟通中学会“糊弄”

《奇葩说》第七季第十七期的辩题是“好朋友失恋后天天找我哭,我听累了可以糊弄TA吗?”这一期,节目请到了三位女团偶像参加辩论。这期辩论的深度和广度都一般,没有摩擦出太多的火花,也没有太深刻的讨论。不过,倒是刘擎导师对于“糊弄”这个词的定义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首先我们看一下这场辩手们的发挥。反方一辩唤俊直接提出,既然“听累了”,那么就应该直言不讳地提出来,要求先休息。友情应该坦诚相待。我想说,这样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喊出的口号似乎有点想当然,友情真的是坦诚相待最好吗?这有待商榷,唤俊也没有给出太多的证明。而正方一辩上官喜爱则提出了一个辩论的底层逻辑,既然她的持方是“听累了可以糊弄”,那她只要找到一个情况,在这个情况内糊弄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就可以了。接下来她描述了几个情况,比如听累了,比如内心的真话太难听,在这些情况下,糊弄看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反方二辩冉高鸣表态,不糊弄表达了对待朋友认真的态度。而如果对朋友一味地糊弄,也会失去友情。正方二辩王菊则表示,她们所说的“糊弄”,糊弄的是好朋友的低潮期,而不是好朋友这个人。在好朋友低落时,不需要听刺耳的真话,糊弄过去了之后,等好朋友振作起来时,再去认真分析问题。

反方三辩傅首尔这期的发言没有太多新的观点,更多地是用华丽的文笔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糊弄让人心寒,真心让人温暖”。正方最后一位辩手乃万犀利地指出,对方三个人的说法是在“道德绑架”。好朋友应该互相尊重,并不是失恋的人就最大。而糊弄是这时候对好朋友的狂轰滥炸最得体的婉拒方法。

三位年轻 idol 的表现让我眼前一亮。不论从论点,到表达,以及自由辩论阶段的临场反应来看,三个人都有着很好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反观三位奇葩的表现让我略有点失望,虽然赢了比赛,但并没有真的在辩论层面战胜对方。

这场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双方在自说自话。归根结底,我觉得原因是双方没有去讨论和界定“糊弄”的定义。正方说的糊弄是一种敷衍,是一种低电量模式的陪伴,所以正方自然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而反方认为在道德层面,糊弄就是一种欺骗,是会被朋友强烈感知到的,当然是不可行的。两边都在自己认为的“糊弄”里做文章,观点必不会有什么激烈的碰撞,这样的辩论意义不是很大。那么沟通中,到底什么是“糊弄”?直到导师发言的环节,李诞和刘擎教授才触碰到了“糊弄”的定义,给辩题定了边界。首先是李诞给出了一个颇有禅意的说法:如果我告诉你,我在糊弄你,那其实就不是一种糊弄。这就是所谓的心智透明。如果这种说法有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那还是刘擎教授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糊弄的定义。他说,“糊弄”没有一个外在的标准,只有内在的标准。只要我们把让朋友走出失恋放在第一位,把我们自身放在次要,那所有的方法都不是糊弄。换句话说,其实糊弄是一个只能自证的事情,在朋友看来的糊弄只是结果,但未必是我的初心。

刘教授的这个说法,我深以为然。和朋友相处中,如果为了显得不“糊弄”,就不停地给朋友输出观点,提建议,甚至是提批评意见,真的就是更好的沟通方式吗?记得在美剧《老友记》中,瑞秋向钱德勒秘传与女友沟通的真经,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无论女朋友抱怨什么,你只需要说“well, that sucks.”(哦,那太糟糕了。)这不就是这次辩论中反方说的“糊弄”吗?可是剧中钱德勒一秒化身聆听大师,完美男友。为什么我们在沟通中付出了更少,反而得到了更多呢?一段亲密交流中,最多只能有一个表达者,另一个人必须充当倾听者。当对方在主动表达时,需要的并不是观点间的碰撞。除了拧巴的辩手们,大家在说话时需要的是被听到的感觉,而不是评价。那是一种舒适,安全的感觉。如果倾听一方一味地点评和不“糊弄”,则把一次低压力的倾诉,变成了高压的,带着道德批判的审视,这当然不是表达者的初衷。

这么细想一下,沟通中能认真地“糊弄”对方,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葩说》“好朋友失恋后天天找我哭,我听累了可以糊弄TA吗” 请在沟通中学会“糊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