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单元语文教学复习课的几点思考

昨天听了一节新入职老师所讲的复习课,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现记录下来。

优点:

1、大单元教学形式可采用,比起单篇文章复习,容量大。

2、小组讨论、汇报环节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足:

1、以大单元的形式复习了六节课的内容,容量看起来是很大的,但是对于主题没有把握住。这次讲课的主题是: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可是各小组汇报时,并没有单单汇报文章的中心,还包括了文章的其他内容。这样就显得比较杂乱。在接下来的环节,学生就没有总结到关于概况文章中心的方法。

2、小组汇报时,其他同学显得无所事事,只是单纯的倾听。应该有所安排。

3、复习课,单纯让学生找出知识点难度太小,可否让他们背下来汇报?

听完课,第二节课就是我的课,立马借鉴采用了大单元教学的方式,给学生二十分钟的时间复习、讨论、背诵,然后小组展示自己复习的内容。展示时要求背过,并且其他小组要仔细倾听,一是听出是否有错,二是不能和自己汇报的内容重复。

学生看起来复习的很认真,大概因为还有加分的奖励。

汇报环节开始,第一组汇报了《济南的冬天》的知识点,小组内有一个成绩很低的同学背下来一道稍有难度的题,我重点表扬了一下。知识点背诵准确,安排也合理。因为转学没有学过的同学就安排了背诵文学常识,其他有对于课文段落的赏析,也有关于语句的赏析,对于题目、结尾也都有涉及,比较全面。全员加分。

第二组汇报的是《春》,六个人也几乎把全文的知识点都汇报出来了,非常全面。

第三组还是《济南的冬天》,因为时间关系,只汇报了四个人,整体我也比较满意。

至此,汇报结束,课也结束了,可是对于大单元复习课的思考没并有结束。

1、小组展示环节,如果是公开课,那么是比较精彩的,可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真的复习了多少呢?如果是一个人只背过了汇报的那一部分,那又该如何?

2、在考试题越来越趋向考察学生能力的今天,我们的复习课还在背诵知识点,如何复习才能带来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现附上次教研会我找的一节复习课例,《复习课还可以这样上》,欢迎同行探讨。

                                                 复习课还可以这样上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总结探究

执教者:浙江省杭州市文晖中学        何丽红

观察者:浙江省台州市路桥二中        章国华

(注:课前,学生小组代表把预习成果以“关键词”的方式写在黑板上,方便上台讲解。)

师:我们已经学完五六两个单元,两个单元都是文言文,两个单元学下来,大家觉得比较难的是理解这些作品中作者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今天,我们就对这个难点进行复习,复习的内容有两个:

PPT:总结与探究:

1、梳理:他们表露的思想感情的异同点。

2、探究:他们思想感情产生的原因源流。

师:我们学了这些作品,老师挑选了八篇学过的古诗和文言文,昨天请大家梳理了这些作者表露的思想情感和体现这些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句,现在请大家以小组的形式展示一下?

生:《陋室铭》这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先从山和水开始写起,通过写山水突出山和水的美不在于高度和深度,以此引出作者要写的陋室。第二部分写到了陋室的环境和作者在陋室里优雅的生活,接着引用孔子的话结尾。“何陋之有”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最后作者把诸葛庐和子云亭和陋室类比。整篇文章围绕陋室的景色之雅、生活之雅,交往之雅来表达作者安平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高尚情操。

生:我补充一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文章的中心句,它告诉我们只要品德高尚,陋室就不陋了。

生:(一部分学生自发鼓掌)

师:如果你想鼓掌,就发自内心地鼓,如果不鼓也没事,你就安静地坐着,下一组。

生:《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宋朝人。这篇文章的关键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这一句可看出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生:我补充,文中讲到,“莲,花之君子者也”,这里用君子写出了莲正直的品质。

师:下一组继续。

生:《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分为三段。首先作者以“山川之美”来总领全文,然后具体写了高峰、清流、石壁、翠竹这些景物的美,最后以议论总结全文。

生: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师:下一组。

生:《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关键字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我们可以从一个“闲”字中看出作者悠闲的心情和赏月的欣喜。同时一个“闲”字也可以读出作者的落寞和伤感。从哪里可以看出呢?因为文中提到“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当时之所以睡不着,是因为当时作者是被贬官到那里的,所以伤感落寞。“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句也看出作者有些自嘲。

生:我觉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句话有些多余。

师:是作者写得多余,还是他们讲得多余了。

生:写得多余了。

师:这个问题另外探讨,我们花课外时间探讨。

生:我有问题,作者为什么既伤感又欣喜呢?

生:他当时被贬官,所以伤感,但又找到了与自己有相同经历的张怀民一起夜游,所以感到欣喜。还有问题吗?

师:你对他的解答满意吗?

生:满意。

师:两种感情可以兼而有之,复杂而又矛盾。

师:你们组在黑板上还写了一个关键词“豁达”,怎么理解?

生:因为苏轼虽然被贬官,但它感到了欣喜。可见他的乐观和豁达。

师:下一组是《湖心亭看雪》。

生:这是一篇很难的文章,我尽量把我想到的和大家分享。《湖心亭看雪》写的是张岱晚上去湖心亭看雪,看雪的天气很冷,看雪还没有邀请别人,可见他的人际关系不是很好的。

生:(座位上同学发出唏嘘声表示有异议)。

师:没事,你先讲,有想法待会儿再交流。

生:然后张岱在亭上看见有人喝酒,喝了酒就走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张岱希望能安静看雪。张岱是明末清初之人。在战乱之前,他的家庭是比较富裕的,后来家道败落,所以他就保持不进入这个社会的姿态,他抛弃了社会,于是他用寄情山水来忘记这份忧伤之感,他的心也彻底地冰凉了。他依托山水,寄托山水,也俯视山水。

师:你说张岱“俯视山水”,他真的是“俯视山水”吗?回忆一下,张岱面对的雪景,是一个怎样的雪景呢?首先是浩渺的、苍茫的、冰冷的、寂静的。诗人面对这样的雪景是想俯视他吗?

生:融入雪景。

师:为什么要融入雪景呢?外面的景是苍茫的、冰冷的、寂静的。他的心境也是冰冷的、空寂的,景和情是相通的,这篇文章有些难。接下去还有三首诗一起说,《春望》《归园田居》《登岳阳楼》。希望你们组能用最少的时间讲完,锻炼一下你的能力。

生:我们先看《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集中写出了作者盼望家书,思念家乡之情。最后写到诗人的“白发”,诗人之所以会有白发,是因为他愁,他愁国家的破败,愁自己见不到家人。《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写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中讲到“但使愿无违”,他的“愿”是什么呢?陶渊明不想违背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谁来帮我补充?

生:他的愿望是过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

生:谢谢你,陶渊明只要自己的生活不被乱世打搅就可以了,他对吃的穿的都无所谓。

生:陈与义的《登岳阳楼》最后一句写到,“老木沧波无限悲”。“无限悲”悲的是国家的动荡,悲的是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还有自己老大徒伤悲的落寞情怀。

师:刚才六组的展示已经结束,我简单点评一下。我刚才进教室看黑板,看到书写这么漂亮,我很惊喜。没对大家作要求,但大家延续七年级的预习做法。而讲的同学也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关键词句把文章的思想情感梳理清楚了。最后,质疑补充的同学很不错。

师:我们刚才把两个单元的代表文章作了复习,下面我们来理一理,他们的思想感情有没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比较难。我们希望大家能说说看?

师:我们先讲讲共同点吧?凝练一点说。

生:《陋室铭》和《归园田居》写的都是诗人融入生活的态度。

师:你的意思是他们都回归了生活,这是第一点。

生:《答谢中书书》《湖心亭看雪》都是表达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情感。

师:第二点,我只要你的观点。

生:《登岳阳楼》和《春望》都是表达作者悲伤国家的情感。

师:都是忧国的。发现了三点,还有吗?

生:《陋室铭》和《爱莲说》都表达了诗人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师:还有吗?

生:这几篇文章的作者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他们都追求脱俗,心境非常高。他们都不追求物质,追求的是精神。

师:追求精神上的什么?他们的精神追求有没有共同的地方?一种什么精神?

生:自由自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高洁傲岸,还有超越自我的精神。

师:他们追求精神的那份高洁、那份高远。他们都超越了自我,这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其实你在磕磕碰碰的表达中,你的思维与表达在不断地进步。所以他们共同追求的是:

师:那他们在人生的态度、价值和精神追求中有什么不同呢?把你思考的成果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生:《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想过的是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生活。

师:陶渊明和他相比,陶渊明想过的是一种闲云野鹤的生活。这叫比较,继续?

生: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寄托了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感,《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则是表达了他看雪中孤独寂寞的心境,他们的思想感情是有区别的。

生:陈与义的《登岳阳楼》更多的是感叹自己的沧桑,《春望》则是流露杜甫思念亲人和忧国忧民之情。

师:你想说的是忧国忧民在杜甫诗中体现得更充分。而陈与义更多的是感叹自己漂泊的生活,你比得很细微。

生:同样是乱世,张岱的做法是逃避现实,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来逃避。陶渊明则是回归到自然生活,寻求过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张岱和陶渊明也是有区别的,你觉得哪个更有人间烟味?

生:我觉得陶渊明更有人间烟味,因为张岱的心冷掉了。他是逃避现实,不愿面对现实。而陶渊明不同,他觉得只要自己高兴,外界世界不管怎么样都没关系。

师:张岱最后归隐到山中,陶渊明最后归隐到哪里?

生:田园。

师:张岱归隐山中,陶弘景归隐林泉,陶渊明归隐于田园。他们的归隐有区别吗?

生:陶弘景归隐山中,没有人知道他。而陶渊明归隐田园,死掉之后可以被人找到。

生:(笑)

生: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可见,他虽然隐居山中,但他还是和世俗有些联系的。虽然他隐居山中,但他还是偶尔会提一些建议给当时的统治者。而张岱是漠视现实,现实在他眼前已经不存在了,他全部拒绝了社会。陶渊明则想做农夫,但他和普通的农夫不一样,普通农夫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的柴米油盐,陶渊明则不管这些,他做这些事农事不是为了生活本身,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宁静。

师:田间劳作很苦,但陶渊明在意的是心灵的宁静。他不希望生命受到委屈,希望回归一种平等的、自由的、自然的、真实的生命状态。下面我们请同学来归归类,看看这些作家属于哪一类。

生:我觉得苏轼应该归入“豁达派”,因为他还是和社会保持联系的,他能如此淡定地赏月,可见他是善于自我排遣苦闷的,我觉得杜甫和陈与义都是忧思派,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陶渊明和陶弘景和张岱属于归隐派。刘禹锡和周敦颐属于君子派。

师:老师的归类也和你的一样。老师也做了一些思考和总结,请大家一起读一读?

PPT分一分

虽然这些作者都追求修身养德如君子,精神高洁远世俗,心灵宁适少烦忧。但他们在诗文中表露的思想情感人生追求还是有所区别的。

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陈与义,更多把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相连接,与人民共浮沉同忧乐。

豪放豁达的苏轼,面对坎坷仕途,赏月遣怀,自我解脱,寻求心灵的宁静安适。

身处陋室与浊世的刘禹锡、周敦颐,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君子节操。

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不愿卑躬屈膝,生命受到委屈,回归宁静田园,寻找生命的自然本真状态。

隐居林泉的陶弘景,沉醉山水远离尘俗自得其乐。

隐入山中的张岱,把如梦人生托付苍茫雪景,以孤冷空寂的心境表明遗世独立的决然姿态。


师:这是老师自己的小结,写得怎么样?

生:好。

师:谢谢夸奖。快下课了,接下来我们简单探究一下?

PPT:他们产生相同或不同的思想感情与什么有关?

生:和他们生活的环境有关。

生:和他们的时代背景有关。

生:和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关。

师:还和他们的经历和处事方式有关。这些人生逢乱世、遭遇困境、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激烈冲突,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差距巨大——所以这些人敏感多情,遣文抒怀。

推荐大家阅读黑瑛的《独立苍茫自吟诗》,我觉得这些人共同遭受着命运和人生的困境,正所谓“文章憎命达”,他们正如一部电影《人在囧途》一样,他们也在囧途之中。然后写成文章,“穷而后工”。同时,不同的思想感情背后是作者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方式不同。根据个人处理世界的不同方式,简单可以分为“入世”与“出世”。请大家简单对八位作者按入世与出世的不同程度排排序。

师:可以一边排一边调整?你觉得最入世的是谁?

生:我觉得是陈与义,因为他没有忘记国家。

生:我觉得是苏轼,因为苏轼虽然被贬官,但他始终在被贬官的路上,可见他还是希望改变国家,改变自己命运的。

生:……

师:其实入世和出世没有很确切的标准。在阮宾的《儒释道思想与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中写到:

PPT:

儒、道、释以其哲学和宗教的性质,为中国古代文人精神提供了哲学支持和实践智慧,使他们能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泰然处之,精神不倒,坚守个性追求,实现人生价值。

儒家从群体共存的立场出发,将个体的人生价值和生命超越落实在对群体理想的追求和奉献之中,形成一种积极有为、奋斗不息的生命旨趣。道家则着眼于自然和超越,引导人们超越对生死、功名的执着,追求适性自牧的快乐人生。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改造之后顽强地融入了中国文化,它以解脱为坐标观照人生,怀着对世人遭受的痛苦迷茫烦恼以及死亡恐惧的真诚关切,为解决世人的大悲苦、大劫难,指出解脱法门,提供精神依托之路。


我们叫大家排排序是想让大家在自己遇见人生不同的境遇时,能看看他们的选择,也给自己的人生多一种选择。最后留一个作业给大家,请大家颂一颂。

师:下课!

章国华 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 2017年获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优秀学科带头人,《断章》一课获2016之秋第105届浙派名师暨全国名师经典课堂艺术展观众最喜爱的课,出版著作《初中语文研究100篇》《阅读的温度》,省级以上发表论文案例109篇,主持浙江省课题1项,已结题,论文案例获浙江省一等奖两次。


                                                                    观 察 者 语

何老师的这堂复习课是温州育英中学来我校(当时何老师还在路桥二中任校长)交流活动时上的一堂复习课。听完课后,温州的老师感叹,复习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笔者也觉得,我们何校长追求的课堂既往纵向发展又往横向发展,在众横捭阖中上出了大气独特的复习课,很有研究的价值。她开拓了复习课的另一种课型——比较阅读复习课。

一般的文言文复习课,我们经常一篇篇地梳理学过的内容,然后准备一些相应的测试题,进行文言文的巩固练习。这样的复习,不能说没有价值,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教学价值是直指应试的。我们能不能在考虑应试的现实需求时,把复习课上得有理想一点,有语文味一点呢?何老师把八篇文言文放在一起复习,其复习视野之开阔,复习容量之大胆,给了我们很大的震撼。我觉得这堂课至少有以下两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课堂环节简洁,复习内容饱满。

笔者曾听过王荣生教授的国培讲座(教育部组织),他曾经从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等名师大量成功典型课例的研究中得出结论,好课的环节它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好的课一般环节都比较简单,一般以3个左右为宜。正因为环节少,所以每个环节的学习活动才能充分。也正因为不止只有一个环节,所以教学内容才具有阶梯性,渐进性。学生的学习才能小步迈进,沿着认识的规律一步一步往上走。何老师复习课的整体设计正是符合了这一特点。整堂课集中解决两个教学内容,一是梳理八个作家所表露的思想感情的异同点。二是探究他们思想感情产生的原因和源流。为解决这两个教学内容,何老师设计了以下4个教学活动:

(1)以小组形式展一展八位作家思想情感的预习成果。

(2)以个体的回答比一比八位作家思想情感的异同点。

(3)以自己的理解分一分八位作家的情感派别和次序。

(4)以颂一颂自己喜欢的一位作家作为课后书面作业。

在这四个环节中,课堂上主要实施了前三个环节。在课上,学生第一个环节的展示占了半堂课。这个环节相当充分,它真正做到了复习是学生在复习。在这个基础上,何老师让学生去比较八位作家思想情感的异同点。这是这堂复习课的一大亮点,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维训练中,不但更深理解了八位作家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人格特征,而且还学会了比较阅读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问题的意识。如果说第一个环节体现了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的话,那第二个环节则更多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追求。正如何老师在课堂上说,从你们磕磕碰碰的表达中,你们的思考走向了深入,你们的表达和思维得到了提升。

第三个环节则是在第二个环节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学习方法。同时,这里比较归类的意义在于,它指向的教学内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方面的。在复习课中,能有这一维度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可贵的。它让学生不仅仅是为知识和能力而复习,还为自己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内心世界,个人与物质世界这三大关系而自省。正如何老师所说,我们无法用好或不好来评判任何一种情感派别,分类和排序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处理三大关系提供更多更清晰选择的余地。最后这个作业则是通过学生颂一颂自己喜欢的作家来体现每个学生自己认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见,复习课也是可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

二、课堂语言精到,教学求真求实。

笔者觉得,每一个注意过自己课堂语言的教师都知道,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个教师教育智慧和教育理念微观的集中体现。

很多老师把课堂语言仅仅当做和学生交流的话语,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是不符合教师课堂语言专业性特点的。笔者甚至认为,教师的课堂语言是独立于文本之外的第二文本。好的教师课堂语言应该是“惜言如金”和“口若悬河”的结合。也就是该不讲时不讲,该少讲时少讲,该大讲时好好讲,深入讲。何老师对学生的点评语言至少有以下特点。

首先,点评语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何校长一直说安全课堂,课堂是学生犯错的地方,倡导学生在错误中起飞。在课堂展示中,学生面对这么多听课老师,再加上这样有难度的复习课,学生的表达有些零零碎碎,思维有些不够严谨,但何校长始终认真倾听,只是在关键时刻提醒、提升。她坚持在允许学生犯错的同时不放弃教师的职业价值。

其次,点评语讲究实效。听课时,笔者观察到,在脱离课堂主题纠缠不清的地方,何老师大胆取舍。如课中有学生对《承天寺夜游》一处的争论,显然脱离了本课堂的主题。何老师委婉地割舍掉。在学生处在思考的迷途中时,何老师的评价语指明了思考的方向,比如学生在比较八位作家相同点的时候,当学生归纳共同点不够抽象时,何老师果断出示评价语,进行示范提升。再比如当学生在区分作家思想情感不同点时,何老师分出四个派别,让学生选一选,这样就给学生的思考指出了方向,让有困惑的学生看到了柳暗花明。

课堂的求真还体现在一些很细微的评价语上,当课堂上出现学生稀稀落落的鼓掌时,何校长没有鼓励说,请大家鼓掌热烈一点,更没有批评鼓掌不够热烈的同学。她说的是“如果你想鼓掌,就发自内心地鼓,如果不鼓,也没事,你就安静地坐着。”这句简单的评价语,背后是她求真求实的教育理念的微型外显,这话让所有人听了都感到踏实。但当学生在出现重大错误时,何老师却详细捕捉住信息,或者给予质疑,或者自己主动讲解,这些精到的课堂语言正是课堂智慧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END

作者简介

章国华 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 2017年获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优秀学科带头人,《断章》一课获2016之秋第105届浙派名师暨全国名师经典课堂艺术展观众最喜爱的课,出版著作《初中语文研究100篇》《阅读的温度》,省级以上发表论文案例109篇,主持浙江省课题1项,已结题,论文案例获浙江省一等奖两次。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大单元语文教学复习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