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解不开的乡愁品不完的酒

  

       故乡,是每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解不开的一个结!绕不过的一道坎!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这份乡愁。

       杜甫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曰“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这些诗句如无边丝雨落在每个怀乡人的心头!久久挥之不去!……包括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余光中的《乡愁》、鲁迅的《故乡》、孙犁的《老家》、朱自清的《背影》,每每读起,都会勾起自己心中无数的情思与想念……

       今天再读琦君的《桂花雨》,感觉她的语言是如此的清新质朴,意味隽永!充满浓浓的乡土味,很容易就把人带入她所描述的情境,很容易就让人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和故乡的人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她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文章的思路也很清晰,第一部分(1、2段)写了她小时候和父亲一起赏花,其中她最喜欢桂花,尤其是它的香气。第二部分(3-6段)主要写了她和母亲摇桂花的情景。第三部分(7、8段)写自己上初中时和母亲搬到杭州,有一次赏完桂花带给母亲,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又一次引起作者对故乡的回忆。

       文章很美,美在它的语言质朴,情感细腻、真挚,美在她借桂花抒思乡之情。但是,孩子们能否完全体会,并学会借物抒情的写法?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有的孩子天天回家,和父母住在一起,没有离开过家乡;有的孩子一周回两次,没有长期旅居在外;当然有的孩子和父母为了上学从各县搬到运城……所以,他们对故乡的理解是不同的,一类是无感,一类是有点体会……那我们上课要做的是让无感的人有感觉,让有点感觉的人体会的更深刻!怎么去做?不是老师贴标签式的直接去说去讲,而是和孩子一起品读文本,反复朗读,体味这种情感!因为没有什么比文字更能直抵作者的内心深处!读熟文章后,出示桂花图片简单介绍,再来梳理文本,让孩子思考并讨论课文围绕桂花写了哪些事?换句话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在全文中找,并说出根据。从孩子的回答中会概括出几点,1.写了我和父亲赏花,我最喜欢桂花的香气。(当然桂花的香气很浓2,5,7段都有写到)2、写了刮台风时,母亲担心桂花掉落,收成不好!不刮台风,就能多收桂花送给乡亲。3、我和母亲一起摇桂花的快乐。4、桂花晒干后做茶叶和糕饼。5、全家搬到杭州,我去山上摘桂花送给母亲,母亲说的话。6、自己和母亲对故乡的思念。接下来,问孩子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或者说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让孩子站起来先读一读,并说说原因。很多孩子都会说到桂花的香气、说到摇桂花的情景。好,我们来看这部分内容,请一个特别喜欢这部分内容的孩子来读,来说(选的这个孩子可以作为范读的最好例子),其他同学评价补充。孩子读完后说,我喜欢这段,是因为我感受到桂花如雨落下时作者的快乐、兴奋。一个孩子补充,老师我觉得她把“抱、使劲摇……”这几个词读的很重,让我身临其境,想到她摇的时候多用心多认真……有的孩子说,老师我觉得她的情感很饱满,但这句读得不好“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把摇花看做大事,总是缠着母亲,“总是”说明她盼望了久,很期待做这件事,所以应该读出那种迫切的心情,说罢他范读了一遍。有一个孩子说,老师最后一句“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她没有读出那种兴奋与喜欢,于是他细细揣摩后用情地读了起来……于是,我们的眼前都浮现了这样的老屋,这样的院子,这棵桂花树,这纷纷而来的桂花雨,仿佛自己成了摇花的孩子……作者喜欢桂花不仅是因为它带给自己童年无穷的乐趣,还因为什么?因为它的香气,那课文哪些部分写了它的香气。孩子马上找到第2段,请一个同学来读,读完后另一个孩子来评价,一个孩子说,老师他把“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些句子重读,让我感受到桂花的香气飘得很远……一个孩子说,老师他把“浸”字重读,让我感受桂花香气浓郁,我说,那么“浸”字什么意思?孩子说“泡”,那作者为什么不用“泡”?才子赵恬硕站起来说,“老师,浸字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香气的浓郁,还有沉浸、陶醉的意思,也就是桂花盛开的时候,香气四溢,人们都沉醉其中了,而“泡”字没有这样的意思……”好,你的鉴赏水平真高!那文章其他段落还有没有再写到桂花的香气?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有,第6段、第7段“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香气里……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默读第7段,说说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我们知道作者说杭州的山上,也就是满觉陇这个地方,因桂花而闻名,早在1985年“满陇桂雨”就被评为“新西湖十景”之一,这座小山上,到处都是桂花树,共种植桂花7000多株,树龄长达200多年。桂花盛开时,香满空山,落英如雨,那才是香飘十里……而我们家院子里只有一棵桂花树,哪里的花更香?很显然,杭州的花多更香……那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还没讲到这里,可以设想孩子会怎么说?1、院子里的桂花树是母亲亲手栽种的,每天给它浇水施肥,看着它一天天长大,每年收桂花,关心它的收成,用它泡茶、做糕饼,送邻居,桂花充盈在她的生活里,成为它生命的全部,所以情感很深……2、“月是故乡明”因为这棵桂花树是她家乡的,是她院子里的,是属于自己的,是她用心呵护的,所以认为最香,杭州的花再多,再香,和她没有关系……3、母亲想念家乡,借桂花的香,借对桂花的爱,表达自己对故乡亲人邻里的思念……当然孩子可能说的没有这么具体,我们步步引导……很显然,母亲比的不是香味的浓淡,而是情感的深浅!在母亲看来,桂花是家乡的代名词,是她所有思念的寄托者!也是作者所有情感的汇聚点!……孩子们,你们知道吗?琦君原来住在浙江,12岁时迁居杭州,她1949年离开家乡,写这篇文章时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但是一直没有回过生养她的故乡……她曾说“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作,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面对着姹紫嫣红的春日,或月凉似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淡雅的木樨花香。我相信,心灵如此敏感的,该不止我一个人吧!”……对故乡的思恋,是作者内心永远解不开的愁,品不完的酒!而在《桂花雨》中,作者没有直言自己多么想念家乡,而是借桂花这个最具代表性的景物,从它的香味、以及与之有关的活动(摇花、收花、做糕饼)来写这份浓浓的思念!来回忆这份淳朴的乡情!……

        孩子们,如果,有一天你们因为求学或工作等各种原因离开家乡,你也会有作者一样的情思,那么,你将如何抒写属于自己的这份乡愁?

你可能感兴趣的:(桂花雨—解不开的乡愁品不完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