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想把这13个字打印出来,贴在书桌上

早上起床看到一条留言,有位朋友说读了我前两天的文章,很喜欢那六个字,问有没有关于人生的一些其他建议。

我说有。其实我自己本人就有13字做人做事原则,并且有一些学员,我是私下里给过这13字建议的,这13字是:做自己,学好东西,变专业,积善缘。

1、做自己

三毛曾经说过: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却更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的价值,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他人,我们惶恐不安。

我尤其喜欢中间这句:孤独不再美好。

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其实孤独本身,并不是坏事,人需要有独立的空间,独立的时间,去跟孤独相处,那会受益良多。

但现在就是,我们跟自己沟通的时间太少了,我们不再爱自己,爱别人胜过爱自己。有人说,这不是大爱吗?不是。往往不会爱自己,便不会爱别人。

水木然在《深层认知》里写,有一种人就是“低级的好人”,比如,自己的孩子都管不好,却愿意去管别人的孩子;自己的父母赡养不好,还捐钱去照顾别人。这些故事听起来很感人,但实际上,却跟事实相悖。

一个不懂得爱自己的人,很难真的懂得爱别人。而爱自己的最好表现就是,学会做自己。

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不好意思“做自己”。特别是像我这种,很多时候会因为一些原因,会违背本心。原本不准备做的事情,却违心的做了。

关于这一点,我一直在学习。我进步比较大的时候,是雨滴姐曾经跟我说过的一句话。

我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前一段时间,雨滴姐要去拉萨转山,然后正好当时他上刘润老师的课在深圳,我也在深圳讲课,于是约着一起吃饭。当时她说了这个想法,问我去不去,我很感兴趣,于是就答应去了。

然后回家买装备,买药。

但后来时间具体确定下来,跟我自己的时间有相冲,我需要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是,我又答应了别人,不去的话,面子上抹不开。

于是我就跟雨滴姐说了这件事情。她当时没用立刻让我考虑去不去,她的回复很高级,因为她跟我说,你自己衡量一下你更需要做什么就可以了,你要去听你内心里最重要的声音,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对了。

然后还跟了一句:一定要做心安理得的决定。

晚上想了想,第二天就跟她回复说不过去了,因为我自己家里有亲人要来,另外就是游学将近,我需要做蛮多的准备,时间上比较挤。

但她那句话,做自己想做的,做心安理得的决定,真的让我收获很大。后来我很多事情、很多考虑,我都是顺从内心,越来越会做自己。

越做自己,内心丰盈,身心快乐。

2、学好东西

所谓学好东西,就是学正心正念的东西。

可能会有很多速成的东西,而这些,我是不建议大家去学的。

看起来你学得快,实际上,它是另外一种慢。因为可以学得快的东西,很多都是没有积淀的东西,容易被淘汰掉,不具备延续效果。

这些东西学了后,很快又要学新的。然后一直一直都在学各种新鲜的东西。如果哪一天你不学了,你就得一切重新开始。

但另外一种人的人生就稳定很多,TA可能一辈子就学了两三个东西,但别人学得很深,具备持续被人需求的能力。

匠心精神,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其实也是一种人性的智慧,关于品牌的智慧。

我想起一个故事,是我看过的一段采访。

有一个年轻人只有不到20岁,但实际上讲话相当老成和具有思考价值。经常随口一说,就能讲出一个金句来,我特别震惊。

为什么会如此呢?是因为他初中就辍学了,初中后家里人就不再管他,于是他就开始打工。但那时候他太小了,不能去工厂上班,于是就跟着几个老哥们做点事情。

他那几个哥们都是做一些快节奏的东西的,比如,当时风行全国的腾讯Q币充值卡,他们就收购了很多,然后去大学门口卖。类似的生意,他们做了很多。

这个小伙子,15岁的时候,跟着几个朋友就很早实现了月入1万,那时候就随便花钱。再后来就是大家越做越有经验,做了很多东西,收入越来越高。最高的时候,小伙子有一个月分了5万多块。

但不好的是,这个小伙子当时也跟几个朋友一样,谈了女朋友,然后疯狂的花钱。挣的钱,基本上全部花出去了。

轻而易举挣到的钱,往往也会轻飘飘的溜走。

所以到了快20岁的时候,他依然是身无分文。然后别人问他什么打算,他就说,他要去打工了,因为他学了那么多东西,其实什么都没有学会,只学会了一些投机取巧的东西,这些东西让他越来越迷茫。

这个观点我特别认同。

就像我写《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取决于他能把多少智慧用在正道上》,里面有一句说:

越是投机挣到的财富,越像烫手山芋,总喜欢快速消费它。导致自己再有钱,依然一贫如洗。

这个男孩子,验证了这个观点。所以他愿意沉下心来去上班,真的是很好的一件事情,等沉淀个几年,那时候他再想创业,可能就成熟很多。

如果你要学东西,我可能更建议你学一些慢东西。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知道天道酬勤,都会默默下苦功夫,下笨功夫。

今天就先分享两条,还有三条明儿再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曾想把这13个字打印出来,贴在书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