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窑之一,创烧于东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得到了迅速发展。绍兴、上虞、余姚、宁波、奉化、临海、蕾山、余杭、湖州等地都发现了瓷窑遗址。其造型有:碗、盏、盘、盆、洗、壶、钟、瓿、香炉、虎子、小盂等日用器,同时出现了谷仓、鬼灶、鸡笼、狗圈、猪栏等殉器。到了唐代造型风格突破了以往以圆形为主的单一格局,出现多棱形、仿生形、八棱瓶、莲花形把碗等造型。其装饰特点仍以釉色精美取胜,厚薄均匀,如冰似玉。同时出现了画花、印花、刻花和镂雕装饰。正如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所描绘的那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入唐后,北方瓷业白瓷占先,青瓷的江山则在江南大放异彩。越窑的发展最终成就了秘色瓷。自唐中期起,秘色瓷如同罩上面纱的美人,让后人辨不清真实的面容,直到法门寺塔基极为偶然的发掘,才让困扰了国人千年之秘色真相大白于天下。
古越国之越窑应是以地名国内一线拍行秋拍藏品征集:壹三一;另一七*一三零&零四最早命名的窑场,唐朝人就已亲切称之。“九州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诗人陆龟蒙灵感突发的一句话,传诵了千年乃是越窑的幸福。可越窑的幸福还不仅于此,茶圣陆羽还将其夸奖并奉为至宝:
“邢窑类银,越窑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窑类雪,则越窑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窑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这种赞誉,在陶瓷史上并不多见。陆羽以一个文人敏锐的文学感受,清晰地将玉比银,将冰比雪,高下智者自明。
关于秘色瓷是否存在的千古谜团,随着1987年陕西一场地震尘埃落定。陕西宝鸡法门寺中的宝塔由于这场地震,其中一半轰然倒塌。借此机会,考古工作者开展了法门寺塔基的发掘,发现塔基地宫中的石碑上,有“瓷秘色碗七口,瓷秘色盘、(碟)子共六枚”的记载,随后,13只细腻精致的淡粉绿色秘色瓷碗、盘和一只秘色瓷八棱静瓶,在地宫的碎石瓦砾中神秘现身。
随之而来的,是秘色瓷烧制地的争论。据史籍记载,秘色瓷是越窑精品,脱胎于越窑青瓷,多年的考古调查发现,浙江余姚、上虞、慈溪是越窑分布的中心地带。然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竟与之前在陕西铜川发现的古耀州窑中出土的瓷器非常相似,一些学者不禁质疑,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是否是古耀州窑的精品之作?
于是,考古学家对此展开细致的研究,最终发现,除去器形、釉色仍有差异外,法门寺秘色瓷碗盘的足底,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一圈点状斑痕,这是烧制瓷器时用一圈泥丸垫底形成的痕迹。而耀州瓷在烧制时采用叠烧的方式,碗与碗之间用三角形的支垫支撑,烧成后会在碗的内底心形成三个点状的支烧痕。此外,法门寺地宫内出土的秘色瓷内底光洁,莹润如玉,远远看去,仿佛总有半碗清水盛于碗底,这样精湛的工艺在耀州瓷中是找不到的。
随后,又一个重要证据出现了,法门寺地宫内的一只秘色瓷八棱静瓶,与在浙江上林湖越窑遗址中找到的静瓶几乎完全相同,极有可能都是该窑烧制而成的。
随着近年来考古证据不断涌现,加之科学检测方法的使用,秘色瓷的烧制工艺、产地之谜逐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