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常驻芳华--我的中师生活点滴

1989年,我被吉林市永吉师范学校普师专业录取。

这是我上学时永师的教学楼

从来没离开过家的我,就像一只刚刚走出森林的猿猴一样,进入了这个陌生的环境里。

永吉师范学校大门

永师的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办学口号是“面向小学,扎根农村”,“捧着一开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要求学生“一专多能”。所以,科目非常的多。语基,文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音乐,美术,体育,劳动,英语,心理,教法,琴法……涵盖了所有以后教学要用到的科目。但还要求学生要“一专”,所以,好多懂事早的学生,抓紧时间开始学国画,书法,钢琴等等。日后,不少名家都出自永师。

我是比较内向一点的性格,在同学的“怂恿”下,才去参加了学校广播室播音员的应聘,没想到,还真取上了,所有普师生里唯一的一个!从此以后的三年时光里,我就过上了匆匆忙忙,累并快乐着的日子。每天傍晚,在别人都悠闲地饭后漫步时,我早就三口两口吃罢饭,小跑着来到广播室,和我的搭档艾红星一起为同学们播音了。“永吉师范广播室,本室现在开始播音”--这是常规;“伴随着优美的乐曲,我们的节目又和大家见面了……”--这是美妙的变换。曾经有一次,节目编辑--87级的一个学姐,那天安排一篇稿件,好像是篇鼓励人生奋斗的文章,我读完之后,她居然说再播一遍,我诧异了,这能行吗?她说,我没听够,再播一遍。这实际上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可惜,我现在记不起来她的名字了,好像是永吉县的。从此,我的大名全校都晓得,但很少有人认得我,也许认为这么有磁性的声音,应该是个高大帅气的英俊小生,不应这么其貌不扬吧!大伙都羡慕我,还经常和我开玩笑:你真幸福啊!每天都说“今天的节目是由张海涛、爱(艾)红星播送的”……可惜,在广播室的经历,一张照片也没留下,现在想想,很是遗憾。

1992年,吉林省教委举办了全省中师生参加的语言文字五项能力比赛,这项赛事已经举办了好几届了,记不清当时是第几届,只记得以前都是吉林师范学校第一,这次一定要打翻身仗。所谓“五项能力”包括正音正字、拼音扫读、粉笔字、朗读、口头作文五项。于是,在全校开始海选,由于我是播音员,理所当然有我一个。

最后选了我们四个人,三个89级的正选,一个88级的替补,开始了疯狂的赛前培训。暑假不回家,在学校教工食堂吃(当时感觉简直就是天堂),在单独空出的学校历史展馆里练字,朗读,那是真正的刻苦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次比赛上,我获得全省总分第四名,前三名一等奖,也就是说我是二等奖里最前面的,还是很可惜的!至今,我还保存着获奖证书和奖品--一本《成语大词典》,一本《现代汉语小词典》。赛后,教务科长,带队老师请我们到长春比较好的饭店吃了顿大餐,那感觉,那叫一个没治了!

当时照片,是不是挺酷?(殊不知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是借的)

永师的日常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最欢乐的时光就是在食堂打饭,吃饭的时候。

一长栋平房的食堂里,每到三餐开饭时,都挤满了各个年级的学生,他们都是在下课铃向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了来的!他们吵着嚷着,把饭盒,饭盆敲得晃得震天价响。那时的饭菜,对于我这个农村里出来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太好吃了。到现在还能深深地记住每一餐的菜谱:主食有米饭,发糕,包子,馒头。炒菜有豆芽炒粉条,炒萝卜丝,烧豆腐,大概每周有一次红烧肉,病号可以事先打招呼预定病号菜:卧鸡蛋,蒜薹炒肉片。我吃的最多的是炒萝卜丝,因为便宜,三毛钱一大勺子,而且看起来油多。我的一餐:米饭四两,两毛八,炒萝卜丝一勺,三毛,一共五毛八分钱。真是挺便宜的。

随着放学的人越来越多,最开始排在前面的几个女同学被裹在了里面,后面的高年级的男同学就开始起哄,在后面使劲的往前挤,往前拥,尤其是里面有几个好看的女同学时。恨得这些女同学直骂:这些挨千刀的家伙!后面的男生就嘻嘻的坏笑。

俗话说的好,“半桩子,饭仓子”,我们这些十六七岁的半大孩子,每天吃完饭不久就会饿的。1989年,永师正处在大力建设发展的时期,我入学后,没少参加劳动,铺方砖,挖护坡墙基,挖自来水管道,植树……记得有一次挖护坡墙地基沟,一干一上午,中午吃饭,我一次吃了八个包子,自己后来都后怕撑坏了!那个年代,钱还少,买不起零食,只有一个办法,到处找好吃的。永师地处永吉县河湾子镇的一个山上,周边校办产业很多:养鸡场,参场,猪场,鱼塘,果园,瓜地,稻田,玉米地……应有尽有。我们这些坏小子就展开了农作物掠夺行动。夏天,偷瓜、嫩玉米;秋天偷果、鱼,不重样。看地的老大爷气得都动“洋炮”了,但也效果不大。现在一想,那时确实是祸害人啊!

一次,我和最要好的一个同学去了学校玉米地,我俩都属于胆小那伙的。哆哆嗦嗦的偷掰了几穗青苞米,在树林边拢了一小堆火,慌慌张张的烤了,还没等熟好,就啃了起来,忽然听见远处有人声,以为被人发现了,急忙跑回了宿舍。望着一嘴的黑灰,两人都笑了。

当时学校的住宿条件还是很艰苦的。一排排的平房,每个屋里住十六个人,上下铺。普通的暖气片,一到冬天,那叫一个冷!几乎每天都是只脱下外衣,穿着棉衣棉裤,或毛衣毛裤睡觉。冬天,晚上冻得不能去二三十米外的厕所,只能就近在门外上。

冬季的校园生活还是很值得说一说的。学校的鱼塘,被我们亲切的叫做“忘忧湖”。夏天养鱼,冬季就是我们体育课里的滑冰场。每天都可以去练习。男同学极力施展他那拉风的速滑英姿,俘获了无数少女的芳心。

每年元旦也是我们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学校在教学楼前让每个班都做冰灯比赛,那是真下功夫啊!有做动物的,有做建筑的,在里面安上灯,五光十色,现在想来,堪比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可惜,那时没钱照不起像,没留下画面。

第二个内容就是各班游艺比赛。在平房食堂的大饭厅里,各班把自己做的各种游戏项目展出在那,每个人随便玩,现在记忆中好像有常见的套圈,扎气球,我记得我班做过一个小电动船,用塑料布围了一个水池,在里面航行,很好玩的。

第三个内容就是文艺晚会,通常都是在31号进行。分为学生专场和教工专场。因为学校有音乐班,体育班,美术班等专业班,所以学生的节目非常精彩!教工更不用说了,民乐合奏啦,男高音独唱啦,水平还是很高的。

当时的琴房,同学们亲切的叫它“鸳鸯楼”

一晃,毕业已经二十七年了,总有许多中师生活情景难以忘怀。难忘走过千百次的“长寿岭”;难忘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难忘练过琴的“鸳鸯楼”;难忘读过书的“快活林”,难忘冰上展英姿的“忘忧湖”;难忘毕业分别时的泪水……

教学楼前的“快活林”

现在的“长寿岭”

现在的“忘忧湖”

现在的“快活林”

现在的教学楼

老校长题字

日子总要过去,真情注定永存!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中常驻芳华--我的中师生活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