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你们读书人的自我狂欢

终于看了这部被热论的《无问西东》,以为是部好片子,所以是怀有期待观看的。但观影体验是越来越差:

大概是个好故事,但是无聊—>台词怎么这么尴尬—>好好好,你们读书人的真实就是善良

故事非常简单,用了多线程叙述的方式将几个故事串联起来,最终每个故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故事最远的是20世纪20年代,陈楚生扮演的清华学子纠结于文理科之间,擅长文科不擅长理科的他因为“优秀的学生都学理科”这个理由执着于理科。最终他面对真实的自己,弃理从文。接下来是40年代清华迁至昆明的西南联大,各方面均优秀的富家子弟违背父母意愿弃学从戎。他竭尽全力薅党国的羊毛给一群孤儿带食物。不知道他每次撒一点食物怎么维持二十几个孤儿的生存,也不知道他牺牲后那些孤儿怎么过得越来越好,形成了小型部落。60年代三个清华学子,一个自愿支边,一个从事导弹研制,一个整天疯疯癫癫给别人找不痛快的女孩被批斗到假死。这个故事最尴尬,从台词到表演,俨然女导演的奇妙梦境。最后一个故事回到现在,在职场的尔虞我诈中爱好穿奇装异服的男主角不管别人如何陷害他都选择要真实。他的真实就是以德报怨,就是永远善良。最后一脸自我陶醉的说:我们不一样。

就是这样一部矫情而做作的电影,所以我刚看完时是气愤的,因为我几乎可以想像出导演是一副怎样的嘴脸,读书人的清高我见过一些。他们和普通人不一样,偶尔还会说或者做一些奇怪的事情,大家不理解他们。他们便会怨恨,为何没人理解他,从而产生出愤怒,觉得周围都是一群凡夫俗子,而他自己与别人不一样。这样的人我见过,甚至有些并不是什么高学历的读书人,只是文艺青年罢了。

我大概可以预测出身边哪些人会极其喜欢这电影,他们大都是觉得自己与身边人不同,因为这不同和不被理解往往还会生出些优越感和清高的气质。但讨厌这部电影的人我也能想象出,就是看不惯身边这群清高之人的凡夫俗子们。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评论两极分化的原因所在。而我,是讨厌清高的另一拨人,所以我看不惯这部电影里读书人的矫情和自我感动。

但我理解读书人的自我感动,因为除此之外他们难以有什么聊以慰藉失落感的东西了。所以我认为读书失败者的毒品,让人沉醉在自我欣赏中不能自拔,一辈子不管如何失败都可以用读书这件难以量化成功的事情安慰自己。

除了自我感动令人厌恶之外,尴尬也让人无法忍受。台词总是远离地面快接近三万公尺的距离,人物要么是沉默不语要么是突然爆发,内心戏在哪里也没有前后铺垫。整部电影看起来,让我觉得女性角色故意扮了丑,男性角色又在故意耍帅。我甚至恶意的觉得这是女代言感性的幻想世界。没有美感的电影谈何观影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问西东——你们读书人的自我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