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纷呈宋王朝(第十七章,第二节)

            第十七章 武功欠缺文治补

                      第二节 重文化

五代以来,政府的教育和藏书机构主要是三馆,即昭文馆、集贤院、史馆,位置在皇宫右长庆门东北角,当时只有几十间小屋,而且简陋不堪。

赵光义即位后第二年,亲自到三馆视察,看到这番寒酸景象,连连摇头,对近臣道:“这哪里是贮藏天下图书的场所,能够对得起国家贤良俊士吗?”

赵光义当即下诏为三馆挑选新的馆址,命亲信宦官督促工匠,日夜监造,三馆的殿阁,都是赵光义亲自规划审视的,其雄伟壮观程度,可以和皇宫的主要殿堂媲美。

一年后即公元978年,工程竣工,赵光义又御赐名为“崇文馆”,“崇文”两字,充分体现了赵光义的治国总路线。

崇文院落成后,赵光义将三馆的图书全部搬移至此,并分门别类地整理收藏。

赵光义十分注意搜求民间图书,多次下诏收购海内孤本、善本。并规定了对献书者的奖励办法。赵光义道:“教化的根本,治乱的源头,都在书籍之中,如果没有书籍传承,后世怎么取法学习?”

即位不久,赵光义又命饱学之士主持修编了几部大书,即前文提到过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这三部大书的编纂,使中国古代许多典籍得以保存,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赵光义应该说功不可没!

公元988年五月,赵光义又在崇文院中堂建阁,称为秘阁。选昭文馆、集贤院、史馆等三馆善本图书及书画入藏,藏书最为完备。后又将所收两浙、江南的藏书移至其中。

公元990年赵光义决定扩建秘阁,于公元992年建成,赵光义御题匾额“秘阁”,设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管理秘阁事务。礼部侍郎李至兼任秘书监。

赵光义对李至道:“人君应该淡然无欲望,不能有特别的嗜好,这样奸佞之臣就不能乘虚而入。朕没有其他爱好,唯独喜欢读书,从书中看古今成败得失,好的就学习,不对的地方就改正,如此而已!”

赵光义喜欢读书是事实,但他冠冕堂皇,说自己没有其他爱好,恐怕未必,比如,前文说过,他对围棋就十分感兴趣,据洪迈的《容斋随笔》记载,赵光义还苦心孤诣的设置了多局著名的围棋局势,可见他在围棋方面是下了一番苦的。

经过多年努力,到赵光义晚年,崇文院和秘阁的藏书可以说是相当丰富了。他曾自负的对近臣说道:“朕即位以来,多方收拾,遍求购取,现已藏书数万卷,千古治乱之道,尽在朕掌中了!”

赵光义不仅喜读书,会下棋,而且能作诗,懂音律,擅书法,还能亲自制作琴,可以说是多才多艺。

赵光义的书法本来有根底,后来经过名家指点,勤加练习,所以功力造诣很深。他能书写各种字体,尤其善于“飞白”。赵普、苏易简、李昉、李至等大臣,都得到过赵光义的亲笔御赐。

如果皇帝醉心于诗词歌赋、书法围棋中,和南唐李煜、及后来的宋徽宗赵佶就没有区别了。难能可贵地是,赵光义能清醒地认识到,书法、音律、作诗等等,只是帝王的一项“副业”,他对大臣道:“这不是帝王的事体,然而总比纵情声色要强百倍!”

赵光义更为可取的是,能从书中历史汲取经验教训。他经常说:“朕每次退朝,总是忘不了读书,想参酌前世成败得失,用以补益!”

他还对大臣说:“朕历览古籍,发现君臣之间,情通则道合!朕励精图治,你们作为朕的股肱大臣,应该知无不言,有事不要隐匿!”

所以说,赵光义的高明之处在于,不把文化作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是将它作为进行统治的工具。



佐料:赵光义不喜欢游猎、不沉浸后宫,应该是事实。

但是元朝有文人却在赵光义脑袋上扣了个屎盆子,给他安了个荒淫好色的帽子。

元朝以后,流传一幅画,名叫《熙陵幸小周后图》,这是一帧少儿不宜的春宫图,内容是赵光义非礼后唐李煜的皇后小周后,而且煞有介事地介绍,这副画是赵光义命人现场的写生图!本来,皇帝好色,天经地义,没有违和感!但现场作画记录自己的壮举,就很有穿越感了!

然而,赵光义真不可能是画面上所描绘的那么污秽。

首先,宋人笔记喜欢用陵墓名称代指皇帝,比如“熙陵”是指宋太宗赵光义,“思陵”是指宋高宗赵构,等等。而宋朝皇帝陵寝的名字是继位者定的,因此可以断定,如果这幅画真的是赵光义命人画的,定然不会提前出现“熙陵”这个名字。

其次,宋朝文人最喜欢写笔记,记载历朝历代的奇闻异事,如果这件事是真的,宋人的笔记里会有体现,但事实上,宋人笔记没有记载,正史里更看不到!

第三,赵光义的体貌和画面不符,赵光义仪表不俗,正史野史都有具体描述,不可能是画面里所看到“面黑而且体肥”的龌龊外表。

第四,宋太宗是个极其爱面子的皇帝,一直想要和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比肩。假设他色迷心窍,霸占了小周后,也断不会愚蠢得让人画下来,给自己污名留历史把柄!

总之,这件事,赵光义很冤!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彩纷呈宋王朝(第十七章,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