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都说压力大,总会为了缓解压力而借各种节日之名,行放纵自我之事。更因为有些节日跟假期相关,很多人便借着节日的由头说想要过节。
印象中,国内像样的节日不多。除了过年时,数亿人的大迁徙很有仪式感之外,最出名的便是五一和国庆,因为是跟长假相关。
倒是那些洋节经常被人津津乐道,精明的商家也多有借此宣传夸大节日气氛。每年商场最红火,街上人最多的节日,貌似除了圣诞节,就是情人节,再就是万圣节,无一例外都是洋节。
这些洋节宣传的厉害,以至于不少传统节日反而被人们遗忘。
幸好,近几年把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也纳入了法定日节假日,人们的关注点才高了起来。传统节日需要靠放假来让年轻人记住,传承,想起来真有些讽刺。
这些节日尚有人知晓,可有些节日却是真真的没落,被人彻底遗忘了。比如,社日,寒食,现在几乎没人会提起。再比如上巳节,中元节,这些节日可能被人知晓是因为多次出现在影视剧中。
传统文化要弘扬,要传承,说到底还是需要传播扩散出去,而编纂成书是传播最传统的途径,也是最广泛的途径之一。很庆幸我能看到这本《节日之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读本。
《节日之书》的作者余世存,他是诗人、学者还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还是作家,著有《立人三部曲》《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国话语》《老子传》《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家世》《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时间之书》等。
这本书里有大量应景插图,这些插图色彩明快,形象生动,更与书中内容相呼应,有些还附有小诗,非常有意境,可当作内容的扩展、延伸。这些插图的作者是老树,他不仅是画家、也是一名学者。
这本书的装帧精美,是胶订平装,每页都可以180°平铺展开,插图可以无缝赏阅,阅读体验非常棒。每页都有留白部分,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思、所想都可随时记录,有感慨或情怀亦可随时抒发。
为什么要过节?相信很多人,包括我都跟《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样,一边厌恶节日的热闹,一边也在人性的孤独和不安中难抵节日的诱惑。大概也是这种对节日欲拒还迎的暧昧态度,才让节日长成了心里的一个刺,拔了不舍得,不拔就被它时不时扎一下。
《节日之书》以春节开始讲起,用过年结尾,时间上过年正好又接着春节,排成了一个完美的闭合圆。
春季
农耕社会,春天代表重生和希望,也是播种的最佳时节,为祈求风调雨顺,春季的传统节日相对多一些,最出名的莫过于春节,元宵,清明,另外还有春分,社日,寒食等。
《春节》对应的标题是:取悦天地的礼乐文明。春节作为一年之始,代表万象更新,对于人们的意义自然非凡。从古代开始便成了一年最重要的节日,在春节里讲究阖家团聚,不论是在外求学,还是外出经商,春节都是要返乡回家。在这个节日里,没有高低贵贱,没有富贵穷苦,大家一视同仁,都可以享受祝福,也能找到归属。
《元宵》在因为跟春节接近,又因为现代人开工,开学时间在元宵之前,故元宵节常常被人们忽视。其实传统里的元宵节是非常热闹的节日,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踩高跷等传统娱乐活动更是让人应接不暇。四大名著中关于元宵节的描述都非常多,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元宵节。比如《水浒传》中“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三国演义》中“卜周易管辂知机,讨汉贼五臣死节”,《西游记》中的天竺国的元宵节,《红楼梦》中元春省亲等。可见,元宵节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春分》《社日》《寒食》这三个节日现代人很少提及,我觉得跟科学进步和社会转型有很大关系。春分追根溯源居然是个情人节。在古代,春分是祀高禖的日子,鼓励男女在这一天相亲求爱。因春分跟上巳节相近,后期,上巳节已逐渐替代春分成为新的相亲日。社会变迁,除少数西南少数民族有三月三拉歌外,其它地方上巳节基本没落。社日是农耕社会靠天吃饭,信奉神明,需祭天,对应天时播种时的重要节日,如今这个节日因为土地改革已然废弃。寒食起于人们对火的敬畏,后被清明兼并,没落在了现代文明里。
《清明》在现代是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在古代,清明却是踏青出游、祓禊的好日子。古人此时趁春风拂面,春意盎然之际,踏马游春岂不快哉!唐代后,清明才兼并寒食成为祭祀日。清明的习俗很多,典型的有插柳,吃青团,扫墓等。除了插柳,其它沿用至今。
夏季
夏季在古代属于极阳之时,需要阴阳调和来平衡。又因这个阶段农作物,各种鱼鸟虫兽均处于速长期。为了避灾求福,在夏季的节日里多以求福避祸为主,比如端午,七夕,中元等。
端午节人们划龙舟,为纪念屈原吃粽子。五月按天干地支被推算成恶月,即凶险月。而在屈原之前已有介子推“抱树而死”的典故,并作为端午节得来的最早缘由。无论是介子推的抱树而死,还是屈原的投江而亡,人们纪念或祈求的初衷,都为了一股热血和正义的传承。
七夕已被现代人尊称为“中国情人节”。定义它为情人节,是因为牛郎织女的坚贞。听起来感人,可细细揣摩,这坚贞背后也是因为人们寄托着希望。一个穷小子被仙女眷顾得以儿女齐全,这个神话故事中的获益方式,有人们多少私欲的寄托,又有多少人们渴望得到神灵的庇护和襄助的愿景。
中元节又称鬼节,是古代很重大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放河灯,烧纸钱来祭奠死去的亲人。现在,民间还保有祭祀鬼神的习俗,烧纸钱等依然盛行。部分现代人依然尊崇这一节日,这里面有人性本身的弱性,也有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之心。
秋季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故秋季的节日多以庆祝丰收,安慰劳累辛苦为主,如中秋,重阳。
中秋节是古代三大节日之一,可见其重要性。中秋时节,瓜果飘香,各种谷物成熟,甚至连野味都格外肥美。这些都预示着,这一节日,有时间,也有资源可以去庆祝。辛苦了大半年的人们,终于可以停下来歇一歇,一家人也可以和和美美的吃顿丰收饭。这番场景,想起来都十分美好。也正是因为人们对这份美好的渴望,这个节日才得以一直传承,这个节日也成了团圆的代名词,成了思乡的节点。
重阳又称老人节,有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求福驱邪的习俗。而这个日子定在九月九,九作为极阳之数,也最为古人眼中最大的数,也和祝福老人长寿暗合。古人的智慧和节日设置的巧妙,由此可见一斑。
冬季
进入冬季,万物凋敝,人们进入了休养生息的生活状态。冬季的节日以辞旧迎新为主,如腊八,年关即为辞旧岁,而过年则是迎新春。
腊八是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会喝腊八粥,吃腊八蒜,人们也要开始打扫卫生,祭灶神,过小年,准备年货。到了年关,人们便收收捡捡,清清算算,弄清楚一年的收获,理清楚一年的支出。故旧年月里,穷人们往往把过年称作过关,这个关便是年关,还债成为他们过不了的关卡。但对于新春的期盼,又让他们怀揣希望的熬过一个又一个年关。
这些节日中,有些已经被人们早早遗忘,有些被时代变革兼并,有些却仍然被人熟知。这些节日的起源和背后的故事,却往往鲜为人知。这其中有社会变革的影响,有政治原因,但都不能成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生疏的借口。文化传承不仅要传下去,更重要是要承担起传统文化里更深层的东西,我们名族特有的东西。这些节日里蕴含的意义,不仅是我们民族的文明,更是世界的文明中不可多得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