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工作距离现在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是我仍然记忆深刻。回想起那时的自己,既感谢那段岁月带给我的成长,又欣慰自己能够坚持下去,并没有患上所谓的“初入社会恐惧症”。
初入社会恐惧症
这是我自创的词汇,所谓“初入社会恐惧症”,泛指从学生身份转换成职场身份后,无法适应职场生活,而产生的上班畏难情绪。那些刚毕业走入社会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进入职场后由于思维习惯还处于学生时代的惯性,因此无法适应职场和社会环境,从而产生焦虑感和挫折感,进而导致抵触上班,患上上班恐惧症。
各人的症状有轻有重,相当一部分人可以靠自身的调节进行自我治愈,从而开始适应职场环境。还有一部分人也许只是感受到很少的不适感就会完全进入职场状态。不过,还有一部分人,在经历了初入社会恐惧症后,变得自闭、暴躁、退缩、抗压能力直线下降,最终导致个人的职场断层,也就是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也许就干脆回家自己干或者啃老,也有人会选择继续去学校深造等等,来逃避职场生活,避免产生的心理不适。
大婶的女儿
我的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案例,邻居大婶有一个乖巧听话的女儿,从小的教育一直是规规矩矩的,加上女儿本身就内向,而且属于非常敏感的一类人。遇到跟自己价值观冲突的人或者跟自己的以往受教形成的处事习惯有差异的人,就会心里别扭或者产生反感。
她在上学的时候就容易跟同学产生矛盾,记恨同学,到了毕业工作以后,也无法跟同事友好相处,经常回家抱怨,今天哪个同事同着好多人的面说我的衣服不好看啦,昨天哪个同事用屁股坐在我的工位桌子上同我说话了等等,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
父母刚开始还开导她,让她大度一些,不要计较小事。不过,她还是继续抱怨,久而久之父母也把她的抱怨当作耳旁风了,以为自然而然就翻篇了。但是,没成想她都默默记在心里,结果“积怨”越来越深,每天都是怒容满面。到最后,连父母说她几句她都火冒三丈,大喊大叫。每天上班更是跟上刑场一样,总是说要辞职,而且是裸辞。终于,在一次跟单位同事的争吵中辞了职。
结果回到家后便一蹶不振,总是说恢复一段时间,调整好心情再去找工作。但是,谁知这一恢复就是一年多。父母看着她年纪轻轻的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也很着急,柔声细语的劝过,声嘶力竭地喊过,但是都没有用。双方都很煎熬。一年多以后,这位女儿才勉强走出家门,去一个亲戚的公司里做了个文员的工作,日常工作也很轻松,大家又都知道是老板的关系也都敬她三分。如此这般,总算半推半就的回归了社会。
其实,这位女儿的现象不在少数。曾经我也有过这样的情绪,初入职场,遇到了挫折,不想上班,怀念过去的学生时代,即自由,又诗意,不经意间变得脆弱,甚至产生了怀才不遇,心疼自己的心理。这样的心理反而更加重了不想上班的心情。如此这般地陷入了恶性循环。
曾经那么“难熬”的学生时代,在你步入社会以后,变成了单纯和美好的存在。即使没有很多钱,不能随便花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回想起来却是那么的开心和自由。老师就像家长,忍受着你的孩子气,有了委屈还可以得到老师的关心。你跟同学有了矛盾,因为都是同龄人,大家可能都不会记恨,睡醒一觉就都忘记了。即便你去到所谓的假期打工的“职场”,尝试着职场的实践,遇到的人际关系上的难题,也会随着假期的结束而烟消云散,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因此,学校,那曾经我们记事起,就身在其中的环境(幼儿园到大学)。我们已经待了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环境,瞬间转变成了一个不熟悉的具备着完全不同模式的环境,任谁都不会一蹴而就地适应起来,这也是人之常情。有些情绪,有些挫折感,甚至有些退缩都是可以理解的。
认清学校和职场的区别。
学校和职场,本就有着质的区别。入了职场,同事之间不再是亲切的同学关系,上下级之间也不可能是如家长般存在的师生关系。同事之间变成了既要合作又会存在竞争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更有服从、配合甚至是竞争的关系。
职场人在年龄上也是参差不齐,这就决定了阅历有多有少,城府有深有浅,这样一来导致的思维方式就会大大的不同,你认为对的,也许在别人眼里就不能被认同。你看不惯的人和事,也许别人觉得没什么,等等。
最重要的是,大家每天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而且绝大部分职业是没有寒暑假的。如果你没法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让自己所处的职场环境相对轻松和温和,那么,每天的你都将面对糟糕的心情,以及不合作的态度。或者,你不经意的小脾气,你的青涩,你的不合群,每天暴露于职场中,也会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无疑都会让你的路越走越窄。你一面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一面还要忙于专业性的工作,可想而知,每天的闹铃将是多么让你抓狂的存在,你的身体自然就如同铅块一样沉重……
免疫初入社会恐惧症
那么,如何避免自己走到这样的境遇呢,或者说,即使我们认清了职场,那么如何控制自己不会出现“初入社会恐惧症”呢?
其实,遇到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源于对情绪的管理出现了问题。可能,我们总在被批评:你的适应能力不行。但是,适应力在我看来其实是一个假象,根本不存在适应力,之所以适应了,是因为我们的情绪调节到位了。事情的解决有时候靠的就是那几种方法,我们思考一下都会掌握。但是,情绪方面的难题也许无解。因为你问题本身就来源于脑子,大脑此时处于情绪化中,也许根本无法自我觉醒地意识到除了问题。这样就很难办了。
钝感力
我们认识了职场和学校的本质区别后,并不能让我们自发的从失败的情绪管理中跳脱出来。有时候,还是会因为看不惯某些人和事,或者一点小挫折、小脾气,引爆我们自己,变得无法和这个职场和解。
此时就需要一种标记,就像火影漫画里中了写轮眼幻术的忍者一样,需要用一种外力的干预从幻术中解脱出来。我说的这个方法很简单,自己就能做到,那就是渡边淳一的《钝感力》。相信大家对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更加熟悉,但是渡边淳一还有这本《钝感力》,虽然只有七万字不到,但是,真的是一本力作,值得每个初入职场的新人读一读。
本书首先从医学角度告诉大家,身体上的钝感。大家同样吃了一种食物,别的人都拉肚子,却有人能安然无恙,这就表明此人的机体具有钝感力,能够不在乎这样的外部侵扰。进而推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职场、爱情和婚姻等等。那么,当我们遇到那些看似过不去的点的时候,告诉自己钝感力一些,是不是就会少了纠结,多了前进的动力呢。也许,此时钝感力就是那句pass或者“浮云”,没什么大不了,都会过去。
而且,我们完全可以把钝感力这三个字作为一个标记。每天默念三十遍。当我们出现了职场中的小脾气时,告诉自己:钝感力。如果还是不能缓解当时的情绪,那么就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声说出来。一定让你的情绪聆听到这三个字。
别让情绪主宰你的职业生涯
这个职场如果让情绪去主宰你的行为,那么永远只能被动和退缩。无法迈出抗争的第一步将对以后的职业生涯造成巨大的隐患。这就如同前文说到的那位阿姨的女儿一样。“初入社会恐惧症”产生的畏难情绪不能很好的释放,而是每天带着去工作的话,那么就会越积越深,越来越难调整。
这就像你脚上的一个水泡,只有挤掉才能落茧,才能继续走更远的路。父母的作用这个时候是非常关键的,一旦发现初入职场的子女有不好的情绪,不要放弃沟通,一定要多次尝试着去沟通,直到子女能够敞开心扉进行交流,这就是挤掉水泡的过程。
作为当事人来讲,如果在职场上经历了挫折,那么那些尴尬,悔恨的情绪自然会冲击你的内心,那个滋味实在不好受。但是,你要坚定信念,有了第一次,第二次就会好过一点,第三次又会比第二次好过一点,在这样的激励下,当你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每个月的工资能买更多东西的时候,相信我,你怎么也不会想起,谁谁谁,或者哪个老板,在某一天冲你发火,或者因为一点小事奚落你的场景了。
生活不只有工作,职场虽然是支撑你生活的源泉,但仅仅是你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仅仅是你需要相处的一部分,你还有亲情还有爱情,以及你的理想,这些是陪伴你一生的珍贵所在。所以,不要将眼前的事看大,而把远方的事忘记。
不过,我觉得把第一份工作作为一个初入职场学习的开始,倒是一件完美的尝试。你可以一下子发现你许多的短板和硬伤,从第一份工作开始,记日记。我认为记日记是对你过往的最好的一种复盘手段,将这些点滴情绪记录下来,过段时间再翻看当时的所做所想,你会有更好的启发。
职场,是我们每个人必经的环境,那些欢笑与泪水都因职场而更加的丰满和充实,生活中有职场才会不那么枯燥,那些开怀大笑才会更加让人放松。愿你们的职场都能越走越顺,因为普通人的职场或许将伴随一生,因普通而美丽,因普通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