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读华应龙“角的度量”教学有感(上篇)

读华应龙“角的度量”教学有感(上篇)

在教育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做一个有想象力的人,一个善于联想的人,在现实的教育场景中进行教育想象。

我们对学生的认识不应该是抽象的对象,而应该是一个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人、有创造力的人。这些学生,他们每一个人都内隐着孩子的最伟大之处——可能性发现,教师应该秉持“人皆可为尧舜”的认知观念去发现培养每一个孩子。只不过,他们的可能性常常被现实的东西遮蔽着,随着时间的消逝,可能行的光芒消退、消失。而教师需要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它,点燃它。

教学的方向,应该是把学生真正推到教学的核心地位,“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只有学生有兴趣学、渴望学、主动学、积极的学,教师再加以合理激发、引导,学生才会体验到学习真正的乐趣,教学才能接近教学的本质。另外,学习不是技能的训练,而是智慧的生长,是思维的发展,正如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学校的知识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数学教师应该把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味,学生是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衡量课堂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学生不愿意学数学甚至厌倦抵触数学,不是数学本身导致他们不想学,而是教师缺乏有趣数学的创造。强调的是,任何差错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存在及合理,存在即必然”,正是学生遇见错误,老师合理引导追问合理性与必然性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数学的本质,老师更加理解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才能培养探索发现和解决矛盾的重要思想。在数学课堂上,犯错是好事,学生学习中的错误是珍贵的资源,那些近乎完美没有差错的课堂,未必是好课。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创造“差错”,设置“陷阱”,创造易出错的情境,而不要把学习中的“坑”都提前给学生填上。学生不从错误中去经历,是不会对知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的,更不能发展学生的反思力、超越错误的品质。

数学课是引发思考的课,在数学教学中,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因该让他们投入到探索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方法和习惯。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依据学情融入更深层的教学内涵,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反之,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教师“讲解——演示——示范”,让学生“模仿——记忆——强化训练”,即便最后学生会做题,这样教育价值大打折扣十分有限,更可能做的是无用功,因为这样的教学容易降低学生的思维水平,缺少思考与探究,更缺少猜想与创造。因此,教师应该尽量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沃土,提供给学生认识世界的机会。因为那些概念公式以及做题总结的口诀等,最终都会随着学生的成长渐渐隐去,而伴随着一连串“为什么”而发现的规律、方法,探索的思路和过程倒能融入孩子身体里,成为一生的本领。

因而,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建立在学生对概念已有基础上,从学生角度出发,遵循“为什么”的思路去备课,并在教学过程中用学的思路去教,根据课堂实情去教,改变以往“全盘授予”为“相机诱导”,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努力寻找解决方法。让学习活动和教学活动顺着学生学习天性展开,自然而然;让知识和技能作为一个结果水到渠成习得和掌握,自然而然。切忌不考虑学生已有知识起点,不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基础上,在设计时,只考虑自己如何把步骤以更清楚明白的方式讲清楚,就会使课堂成为低效的重复劳动,使课堂变成单纯的记忆模仿,即便讲解没有科学性错误,练习也达到要求,但缺乏在思维层次上的培养,可能遇到陌生情境,就不能适应,故仍而没有真正理解。所以,教学设计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体验和探索过程,注重思考和研究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体验数学,探索数学,发现数学才是真正的理解性学习。知识背后的道理和学习的思维方法才是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见解、善于思考、创新变革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5.23读华应龙“角的度量”教学有感(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