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孟子的向善·三种快乐2

有人说,孟子这是家族主义,这种快乐好像狭隘了一点,每个人都能得到嘛,孟子为什么把它列为第一种快乐呢?这跟孟子对人性的看法有关。孟子认为,人活在世界上与别人相处,他的情感是由近到远,从家庭到社会慢慢推广出去的。譬如我的父母健在,兄弟平安;我出门看到别的老人家,就想到自己的父母,尊重他们;我看到同学、同事、朋友,就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关心他们。相反,一个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成长经验比较痛苦,从小没有家庭长幼的观念,也许不会对别人生起特别强烈的感情,不容易把孝顺、友爱的心推广出去。因此“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之乐,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家庭中心主义,而是发现了人性的真相,必须由近及远,逐渐把人性内在的萌芽推广出去,这是人性正常的发展。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就

源于此。

第二种快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后一句好理解,就自己的为人处世来说,在与他人有关的部分,尽到我的责任,不做任何对不起人的事。譬如我没欠别人钱,也没有不守信用,我跟每一个人来往都是光明坦荡的,我对别人不觉得有什么惭愧,这种无愧的心情所孕发的自信与自得,是快乐的。但是,“仰不愧于天”,天又是什么?从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开始,儒家的“天”就具有特别的意义。譬如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你得罪了天,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你欺骗得了人,欺骗得了天吗?儒家的“天”,不是自然界的天空,而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人类生命所要面对的最高神明,它可以主导人类的善恶报应。古代帝王自称天子,要祭天。古代人提到天道,说它“福善祸淫”:你行善,天给你福气;你作恶,天会惩罚你。所以要“仰不愧于天”。你要无愧于上天赐予你的人性,人性向善,所以你要择善固执,止于至善。你选择善去做,而且做到了,你就无愧于天了,同时你还会从内在产生一种快乐,满意自己的作为。因为善由内而发,快乐也由内而发,这是儒家的思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孟子的向善·三种快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