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弯湾
我有个微信好友,前几天跟我聊天。他说,他有个朋友,女的,最近很丧,于是他就给她发了句“聪明的处世术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不相矛盾的生活。”
然后,他朋友就回了他一段:
“我/怕极了世俗/恨透了假象/可每每我回顾/看到的是自己/我觉得蛮可笑的/以前我对你说“生活不爱我的骨相,生活逼娼为良” 到底还是我错了/我以前良/现在浑身烂泥/你看/这世界颠倒了”。
(这段话的原话,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里面的“/”是我加进去的)
我这位好友,他问我,女生的这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看了三五遍,还是不懂。我既看不懂这位女生的话,也看不懂他对女生说的什么“对世俗投以白眼”之类的话。
于是,我就大概知道了,他的朋友,年纪应该不大,应该在20来岁左右。他也证实了这一点。
为什么我会这么判断呢?因为我也是从那个年纪过来的。在20来岁的年纪,很多人,是很丧的。
具体丧什么呢,也不知道,就是一天天的吃饱了没事,乱七八糟的想,什么生存意义啦,什么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啊,什么世俗和理想啦之类的。
那时候,与朋友之间的聊天,也都是聊一些虚无缥缈、空洞无物的内容。
而如今,我27岁了,就想起辛弃疾的那首大家都熟悉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十七八岁、二十来岁的时候,还在读书,没什么生活上的压力,整天不好好读书,游手好闲,吃了就睡,睡了就吃,成天无所事事,又感觉无聊和空虚。
但是一到大学毕业,开始工作,开始为生存发展的事情考虑,真正的焦虑、愁苦就来了。所有的焦虑和忧愁,都是具体的,不像年轻时候那种虚头巴脑的忧愁了。
从自己到周围的人,环顾一周,只要是稍微上了一定年纪,二十五六岁以后的人,大家的忧愁基本上无外乎这几点——要么是感情上的事,要么是事业上的事,要么就是家庭的事。总结起来要么就是缺钱,要么就是缺爱。
这种忧愁,你已经不愿意再跟别人吐露了,因为你知道吐露没有用。于是,就开始不那么爱说话了。从此就演化成——不管是好事歹,是开心还是幸福,都不会随便公开说了。
因为,一旦某天你知道,这个世界没有人愿意与你一起承担苦痛,那么,你的快乐,对于别人而言就更没有意义。
这,也是很多人年纪越来越大,越不爱发朋友圈的原因,比如我。
以前的我,特别喜欢发朋友圈,平均每天要发四五条,开心也发,不开心也发,时刻在期待着别人的点赞和评论,有时候发条朋友圈,有两百个人点赞,激动得不行,觉得自己像个巨星一样,受人追捧,被人爱戴。
但从我27岁以来,我就几乎半年没有发过朋友圈了,这对于像我这种一年前发得还很频繁的人而言,搞得就像是突然暴毙了一样。
有些朋友会发来私信问我,你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都不发朋友圈了,是不是生活过得太糟糕,所以才没心情发朋友圈的。
其实都不是。没有发朋友圈,并不是说我过得多么糟糕,当然,也不是说我过得多么好。只是,不想发了,而已。
为什么不想发了呢,原因很简单。
第一,我朋友圈的好友数,从2013年50多个,到现在的4500多个,人数越来越多,发朋友圈就是件很麻烦的事。尤其是发一些负面情绪和观点型的朋友圈,总会有几十上百条各种各样的评论,甚至有很多杠精,他既不懂我的意思,还瞎反对。
这些评论,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要不回复吧,显得很没礼貌。要回个“统一回复”吧,又显得特别敷衍。但要一一回复吧,又觉得太麻烦,太累,尤其是面对杠精的评论。
第二,越长大越发现人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人能真正体会你的快乐,也没有人能真正读懂你的痛苦。所以,慢慢就觉得,不管你是开心还是难过,不管你是荣耀还是羞辱,其实,你都无需向别人证明什么,无需向别人倾诉什么,更无须向别人炫耀什么。
生活来生活去,其实生活还是自己的。不必在乎别人的看法,因为别人根本就不在乎你。
第三,表达是人的本能,开心了想找人一起分享,难过了想找人听你诉说。但人逐渐长大,就会去衡量做一件事的必要性。会逐渐在意“这件事到底有没有用”,所以,由于人的精力越来越有限,“无效社交”就会逐渐遭到摒弃。
你既不想联系别人,也不想再听别人跟你聊些虚头巴脑的东西,看到有人问你“在吗”就觉得烦——有事说事,没事不想闲聊。既不想打扰别人,也不想被打扰。无效社交,让好友变得逐渐不友好。
以上这些,就是我从一个特别爱发朋友圈的人,变成了一个几乎不发朋友圈了的人的原因。
不知道你是否也跟我一样,不再频繁的发朋友圈了,你的理由又是什么?
写到末尾,我就感叹一下吧:
这半年以来,我过得不好也不坏,别问我“在吗”,请默认我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