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七. 君子有不仁,小人未有仁者;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之中也许有不仁的人吧,但小人之中却不会有仁人。”

因为君子和仁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犹未能备”,你作为一个君子,仍然没能够达到完善,所以,君子还是有修炼的空间的,但是要达到“仁”的那个境界,那肯定是中间有差距的。实际上就是境界还没有达到。

君子和仁者,方向是相同的,只是境界不同;但小人和仁者,方向就完全是相反的。

余秋雨先生总结过小人的三条特点:1、见不得别人好。2、不怕造成麻烦。3、办坏事效率特别高。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孔子说:“爱他,能不以勤劳相劝勉吗?忠于他,能不以善言来教诲他吗?”

这句话有2种理解方式,就是看你说这话的对象是谁。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要鼓励、培养他去做事情,就要用善言来劝导、教诲他。但如果爱而勿劳,我不希望他去劳动,这个古人叫做“禽犊之爱”,是这动物教育、保护孩子的方法。

古人云:忠言无诲。如果你忠于你的领导,你能够不去劝诫他吗?

“能勿劳乎”,既可以理解为“让他劳”,也可以理解为“为他劳”。如果对象是我们的领导、国君,我们可以理解未,如果你爱国君、忠于国君的话,难道不能为他去努力吗?如果你忠于你的国君,能够不为他谋划吗?

李陵教授说过,古时候的“谋”字,写出来就是“诲”这个样子,所以,演变到今天,很可能就写成了“诲”字。

如果,我们说这话的对象是我们的子弟,孩子、学生。你爱他,难道不应该教他们去努力吗?忠于他们,难道不应该去教诲他吗?

所以,这两种解释应该都解释的通,而且,“诲”也可能是通“谋”,这也都是解释的通的。

因为古书的文字在抄录的过程中,出现这样的情况非常常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四七. 君子有不仁,小人未有仁者;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