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春节又被称为 “ 过年 ”, 是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说文》中,释 “ 年” 为五谷成熟。而五谷成熟之后呢 ? 感恩啊 !
于是便有了 “腊 ”,《说文》释 “腊” 为十二月合祭百神。将一年的收获奉献于祖先灵前或者诸神的祭坛,对大自然和祖先来一次集中答谢。知恩思感,这便是中国人的逻辑。
在享受五谷丰登喜悦的时候,在品尝佳肴美味的时候,在沐浴阖家团圆天伦之乐时候,感念天地化育、感念和风细雨、人寿年丰,这便是年了。
按照风俗习惯,传承后世者有祭祀神明、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主要内容,所有的仪程含蕴了繁琐规矩和复杂仪式。人所共知,繁琐仪式往往就彰显了尊贵。满满的仪式感之外,是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我们对“ 过年 ” 有了敬畏之心。
近年来,吐槽“年味变淡”,已经成为一个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不少年长者不约而至开始怀念小时候 “ 过年 ” 的情形。时代变迁,在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汽车和高速公路、动车机组和高速铁路、西洋音乐和电影电视以及快餐文化等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冲抵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 “ 简便 ” 团聚方式巳经替代了过去围炉煮茶、推杯换盏的模式。受它们影响,缓慢又快速冲淡了源于农耕时代的“ 过年 ” 仪式。
昔日欢天喜地的 “ 过年 ” ,在昨天和今天已经悄然改变,其大部分仪程已经变成了耐人寻味的怀旧。
曾经以为,拥挤的春运和快节奏生活会冲淡年味,冲击新春佳节的热闹氛围。但是,在叹息声中,一年又一年,春运大潮依旧在华人的世界里涌动着。每天,成千上万人流,候鸟般飞回故土家园。在与亲人团聚的同时,也与即将过去的岁月告别。
尽管我们日常生活受到了快节奏的影响 ,但是,“ 过年 ” 在我们心中依旧还是那么神圣、还是那么有吸引力。
一切皆为“ 家” ,而“ 过年” 又意味着和“ 家”有着深深浅浅的牵连。“ 家 ”, 一个简单的代名词,在承载我们强大与信仰的同时,成为我们在世间情、世间事、世间人纠缠喧嚣之后最温暖的港湾。
一个温馨的“家”诠释了“过年”的全部蕴意。“家” 或许简陋,却能风雨不动安如山。
在渴望“ 过年 ” 的外表下,还蕴藏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 家 ” 的向往和渴望与家人相聚的心愿。
现代生活,唯有“过年”与家人相聚的时间里,才会使自己身心得以完全的放松,与家人相聚的喜悦也会冲淡心中的焦灼 !
一年一度的隆重仪式,其最大的意义便是和家人相聚的幸福指数 !
“ 过年 ” 仪程中的寻根问祖、祭天祭地、给年长者拜年、走亲串戚等等,都是在传承人们饮水思源。连同一草一木,一餐一饮,半丝半缕,都在感念之列。
“ 过年 ” 集汉文化的善与美为传承载体,是中华民族基因性精神活动的总汇;也是华夏子孙赖以繁衍生息的精神暖床。
曾经,“ 过年 ” 的仪程带有迷狂性和神秘性。这种迷狂和神秘,来源于我们祖先的精神源头,并且成为了一种次宗教性质的信仰。
今昔,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准信仰中的神鬼说道已经越来越淡,这是必然。
现在的“过年”仪程,已经被人们淡薄了许多,尽管虔诚犹在,但“年味”已经被冲淡了许多。
时过境迁,改变的不仅仅只是一些吃 的仪式了……
冯骥才先生说过:年的珍贵,平日里把现实理想化,过年时把理想现实化。这是中国人对年的一个伟大创造。
千百年来,人们庆祝新年仪式如出一辙,不管是去年的希望在今年是否落空 ?还是上天的许诺是否兑现 ? 人们仍旧将日子过得如此虔诚、认真和仔细。或许我们的未来才会充满期待。
世上本没有故乡,只是因为有了他乡。“ 过年 ” 时刻都在不停地掀动您的热望;也在不停地煽情您的欲求。风雪雨中,亿万人行走匆匆。有几人衣锦还乡 ?又有几人光宗耀祖 ?
回家的历程艰辛又坎坷,却又充满诱惑和期待。回家不是回乡,家人在等待。
“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除夕之夜,围炉团圆,守护着年岁。茶里话家常,酒里卿过往。大红灯笼下,各自怀揣心中的神,祈福来年:日有熹,月有光,富且昌,寿而康,新春嘉平,长乐未央。
初稿:戊戌年腊月二十四日
再稿:壬寅年腊月二十九日
后记:离乡在外,每一次回眸都是珍贵家书,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关注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