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动起来的平台——跟梅洪建老师学做班主任

      脱离班主任岗位已经整整两年,尽管一直以“大班主任”的心态兢兢业业地做着年级长工作,并且争取有所创新与突破,但是始终无比怀念当初与一个班的孩子们为成为更美好的自己而努力的奋斗岁月。

      从教十二年,迎来送往,学生五届。第一届是最为用心的,没有家庭与孩子的牵挂,一门心思都扑在班里的49个孩子身上。那时还流行写qq空间日志,彼时的空间留下了不少关于这个班的文字。第二届是临危受命,八年级下学期中途接班,磕磕绊绊,最终也算不辱使命。第三届学生是初三同时接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原以为会经历一段难熬的磨合期,不料与这班孩子非常投缘,后来才了解到是我的第一节语文课彻底征服了他们那颗忐忑的心。第四届是初三接任年级长,由于上一年已经成功地组织了班级毕业典礼,于是这一年的毕业便是整个年级的大狂欢。第五届终于回到了初一,学生的躁动、教师的变动等都成为了年级长工作的难处,于是年级家委会的创建应运而生,年级工作也算精彩纷呈。

      尽管自认为做到了敬业乐业,但是始终疲于奔命,做班主任时身兼保姆、侦探、消防员、知心姐姐,做年级长时除了做班主任工作,还要上传下达、安排各项常规工作,一个字,累!

      这个假期,因缘巧合下在图书馆不经意借到了梅洪建老师的《家校沟通,没有痛过你不会懂》,细细读完,醍醐灌顶。花了一年的时间去创建年级家委会,组织了一系列年级家委会活动,进而在每个班推动班级家委会的工作开展,然而这些所谓的活动只是停留在最表层的形式上,或许起到了暂时的短期作用,但是终究缺乏持续性与序列性。

      梅老师的家校沟通也曾有过失败,他在书的卷首语写道:既然跌倒在家校沟通,那我必须从家校沟通中重新站起来,我愿意拨开自己的过往,让你看到前行的路。梅老师在书中总结了上次失败的原因,班级定位失当,一味打鸡血,一旦班级出现裹足不前甚至些许退步,家长便开始怀疑班主任的专业性,角色也由班主任的同盟军站到了对立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样的家校沟通,兵败如山倒。

    失败乃成功之母,对于我们这一代曾经经历过苦难的人而言,这句还依旧是至理名言。经历了失败的梅老师并没有一蹶不振,从而失去做班主任的信心与决心。他相继带了两个班,一个班是《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这本书的原型高二(3)班。中途接班,后爹难当,而且是一个由文科生、理科生、艺术生杂糅而成的班级,在学校领导的规划里,不出乱子就好。可是,经过两年的努力,一个数学平均分只有26.5的班级,竟然在两年的时间内全部考上了他们理想的大学,这简直是一个奇迹。羽翾班同样如此,分班时本科率为0的一个班级,高考时本科率为100%。这样的奇迹归功于谁?难道是班主任化腐朽为神奇?梅老师在这两本书里为我们一一道来。

    首先是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班主任无非是个教书匠,做不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基础教育中,班主任的作用其实没那么大。一个职业化的班主任,是一个可以退而为俗人体验丰富生活进而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的班主任,是一个放低自己而不去盲目“引领”的班主任。因此,在梅老师的定位中,他认为班主任的工作本位是: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动起来的平台。

        以“孩子的成长”为核心,梅老师提出了“培育-发展”理念,积极的心态、优秀的思维品质,这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生的必备条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追求的教育的终极目的。有了目标,班主任的作用便很明确了,那就是搭建动起来的平台。

      那么,平台如何搭建呢?梅老师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社会资源。各种形式的班级委员会一改管理与被管理的传统班委会机制,真正实现了各司其职、各有所长。班主任既利用持续性、系列化、励志性、多样化的班会课从整体上构建班级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又巧借聊天小本与每个学生展开朋友式的深入心灵的交流,拉近了师生距离,还能化解不少班级学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班主任与班级委员会的带动下,科任老师齐上阵,寓教于乐,其乐融融,有了学习内驱力,班级成绩何愁不进步?

      墙内开花墙外香,学生成绩的节节进步,自然是家长喜闻乐见的大好事,为了共同的孩子,这便是家校沟通便最坚实的基础。梅老师认为如何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呢?第一,摆出班级困难;第二,提出个案;第三,让家长提供解决方案。这种沟通方式一改过去“班主任说、家长听”的传统模式,让家长在班级建设中有了主人翁意识,从而为家校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可能性。

        感恩遇见,读一本书,知一个人,明一件事。

        做教师累,做语文教师更累,做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是累上加累。如何不再瞎忙,守住情怀,运用智慧,教学相长,努力与孩子们一起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孩子的成长搭建动起来的平台——跟梅洪建老师学做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