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里的腊八蒜

腊八节里的腊八蒜

腊八蒜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首童谣,将自己带回了好远,好远........

      身在外乡,望着屏幕里家乡的雪,又送走了一个喝腊八粥的日子。在家的冬天里,腊八这天总会有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温暖着人们的肠胃,它的做法看似简单,却异常的香浓,稠得化不开的豆香米浓。

      腊八粥堪称 “腊八”的标志性节俗食物。腊八粥里常用的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等和各种豆类,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用红豆、绿豆、黄豆等等。《广韵·屋韵》记载:“粥,糜也。”有说法认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发达,粮食的产量没那么高,粥是人们向现实妥协的产物,制作相对简单方便,可以养活更多人。到得今时今日,粥的功能更是进入了“养生”层次,颇具人文色彩。大文豪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他的一首《豆粥》,粥的美味随风飘来。

……

地碓舂秔光似玉,

沙瓶煮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着处,

卖书来问东家住。

卧听鸡鸣粥熟时,

蓬头曳履君家去。

        喝“腊八粥”的习俗,有文字记载是似是打宋代起始的。徐珂《清稗类钞》提到:“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武林旧事》中记载了腊八粥的一种做法:“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清代,腊八粥的做法更为复杂。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在腊八粥的各种名字中,有一个看上去比较特别,叫做“佛粥”。说起来,这个和腊八节的由来也有渊源。

      相传,腊八节又是“佛成道节”。据传,释迦牟尼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有说法认为,腊八节与“腊祭”习俗有关。腊是岁终之月,从先秦起,人们习惯在腊日祭祀祖先和神灵,另外还有一项比较重要的活动,就是“逐疫”。也有人把“腊”解释为“接”的意思,意味着新旧交替,即“冬天过去,春天来临”。腊日的种种习俗在上古时期就有了,腊八节出现得更晚。

      曾听得这样一个传说,旧时有一对年轻夫妻,好吃懒做。腊月初八时,家里断了粮,幸亏有邻居接济,两人便用大家送的米面、豆子等煮了一锅粥果腹。小两口瞅着一锅“佰家粥”羞愧不已,就此改掉了恶习,勤俭持家,日子也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之后,当地人也在腊月初八煮粥食用,这个风俗便慢慢地流行起来。

      除了节日的意蕴之外,腊八节更是一个时间节点,民间常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人们也往往开始忙着准备过年需要的东西。小的时候,但凡到了腊八,街道胡同,房前屋后总能见到一群群疯跑的姑娘小子,嘴里面的唱词儿也是记忆犹新的:

      “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腊八粥、腊八蒜、腊八豆腐吃一宿”

……

      在腊八节里,家里还惯有泡“腊八蒜”的习惯。“腊八蒜”就是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里,然后倒上醋、封上口,放到个干冷,清净的地儿。十天半个月的,泡在醋里的蒜瓣儿就会变绿,如同翡翠碧玉。那时节,我也是个爱剥蒜的,小手翻动,蒜皮纷落,一个个的蒜瓣儿就能在手里脱得个光溜,凑成一堆儿,剥开的蒜也会存到指缝里,那感觉今儿想起来也是满酸爽的,但每年的腊八依旧会凑在大人身边剥蒜。想来,就是为了通过自己的手见证每一个“翡翠碧玉”的幻化吧!腊八蒜进入了罐子之后的日子,总会借口路过厨房,总要去看看玻璃瓶里的蒜变绿了没有。当那一瓣一瓣的蒜慢慢变绿,并逐渐晶莹起来,就分外高兴,因为年也就更近了。

      还听过这样一个小段,说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时近年关,各人家都要在这天把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借的和欠人的,都得在这天算清、清算。由于中国人爱讲个面子和彩头,于是收债的就会泡上一些腊八蒜送人,欠债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宣:年关了,一年的债务该“清算”喽。

      除夕夜,随着饺子下锅,腊八醋开坛启封,每人的碗里倒一些腊八醋,再夹几瓣腊八蒜,和着饺子吃,那味道,妙极!这些年,随着漂泊得愈加无助,能待在家里过个年节,就更加珍惜了!

      今年,家里可腌了腊八蒜么?


腊八
腊八粥

你可能感兴趣的:(腊八节里的腊八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