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需要知识管理----对学习的一点思考

      洋快餐的肉鸡,40多天就可以出栏。这些肉鸡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无忧无虑的全职「长肉」。这些肉鸡每天只要被动地接受投喂的食物,不需要主动觅食。 而我们之前在学校的学习,在某些层面是不是特别像这些被圈养的「肉鸡」? 我们被「圈养」起来,毫无主动性,从来不用「主动觅食」。固定时间老师就会来投喂我们「知识的饲料」。 这些富有营养的速成「饲料」迅速将我们催肥,我们好像每年都在成长。 从一个年级升到一个年级,从初中升到高中,高中升到大学,大学到硕士到博士,我们似乎身形见长,因为知识的增加而变得肥硕起来。 但是一旦离开这个舒适的鸡圈,来到外面的世界,要自己去「觅食」,去寻求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发现,才发现自己是胖,不是壮,肥肉多肌肉少,知识学了很多,没有成长为自己的力量。

      等到我们毕业了,所有的知识、学习成果和过程的管理都需要我们自己操心,我们就束手无策了。 我们很「本能」地把我们在学校里养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迁移到工作中的学习,却发现以往屡试不爽的「老办法」不再灵光,反而是屡屡碰壁。因为: 我们的时间碎片化了,再也回不到学生时代,有大把整块的时间供你挥霍了; 我们的知识碎片化了,再也没有人为我们制定好教学计划,把现成的成体系的知识灌输给我们,面对这么多要学习的知识,这么多干货,我们无从下手; 我们的学习自由化了,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没结果也没关系,不再像学校必然有考试的反馈环节; 我们陷入了一种「自High式的学习」,随着兴趣爱好学,自己觉得自己懂就好了,结果无法学以致用…… 现实挑战日益增加,个人却不能随之相应成长的时候,焦虑必然产生。 这其中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知识管理出现了问题,老办法再也不能适应新挑战了。

        因为在学校的时候,我们不存在知识管理的问题,因为早有人替我们做好了知识的管理。 我们只是像流水线上的一个工人而已,被这个教育流水线批量的生产着。 所有人都用一样的方式被批量生产,就像汽车流水线上的一辆辆汽车,遵循的是统一标准。「学什么」是别人替我们管理的,有固定教材,规定大纲; 「怎么学」是别人替我们管理的,「概括段落大意」,「默写全文」…… 甚至连输出都是别人替我们管理的,考试所有人答的是同一份卷子,作文也是别人命好题目的。 我们看一个关于学习的冰山模型。 冰山分为三层:海面以上就是知识层面,是what,海面以下是能力层面,是how,最底下一层是动机层面,是why。


      what是什么意思呢?what就是我们在学校学的具体的知识:数理化、英语、语文等等。这是我们学校传授的重中之重。 但是我们仔细想想,我们现在所用到的,有多少是我们在学校里所学的呢,我们现在学校里所学的,又有多少能够真正解决现在的实际问题呢? 知识的更新换代那么快,学校要教多少知识才够呢? 掌握了教材,考试就不会超纲;但是在现实中,我们要掌握多少知识之后,遇到的问题才不会超纲呢? what层面的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如果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what的层面的知识学习,带来的必然是焦虑、无力。 然而学校最擅长就是传递具体的一个个知识而已。 传统教育只教我们what,并没有告诉我们冰山底下更有价值的how。 how是什么意思?how就是能力、方法论,也就是「学会如何学习」,其中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可是,学校里面传授这些how吗? 学校看重的是我们知识掌握的多好,我们能考多少的分数,根本不关注我们是如何去学的。 我们学习的方法是不是高效,除了知识本身以外塑造了自身的什么能力。 当我们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的反馈往往只是更多的题海战术,让我们要更认真,更努力而已,却没有告诉我们更加可行且落地的科学方法论。 而真正学习的核心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借助学习what的实践去打造关于how的能力,去打造自己学习的方法论。

        如果我们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时候,也顺便学会了如何学习,学会了如何管理好自己,锻炼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执行力,那么到职场,我们自然也很容易应对。当我们真正学会学习,学会通过知识管理让我们学习的努力可积累,永远不断升级,我们才从人生这所大学真正毕业,精彩才真正开始。



这是我参加十点课堂21天知识管理训练营所学收获,欢迎大家加入!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都需要知识管理----对学习的一点思考)